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作品风靡全球
阿加莎与她的推理王国来源:海南日报2020-11-16 10:24作者:吴辰文学源自生活,是折射世界的一面镜子。这世界上有百样人生,就有百种文学;而文学往往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人生常常要比现实世界更加精彩。在各种文学题材中,侦探推理题材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情节,还因为其中呈现了人性的善与恶。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畅销全球。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对于喜欢侦探小说的读者来说,无论是柯南·道尔还是东野圭吾,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和他们在小说中创造的“名侦探”同样令人难忘。在全世界最优秀的侦探小说作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作品风靡全球。毒药与犯罪今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30周年。在侦探小说作家中,她的地位仅次于柯南·道尔。与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中所营造的血腥凶杀场面相比,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凶杀案的发生却显得有些平静。翻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读者们很少能看到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景象,更多的是一系列化学药物的名称,例如《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的“士的宁”、《白马酒店》里的铊、《犯罪团伙》中的蓖麻毒素,当然还有那被视为阿加莎小说的“经典配方”——氰化物。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毒杀往往显得十分专业。例如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犯罪者熟练运用“士的宁”、溴化物、吗啡三种化学物来完成一桩谋杀案,简直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曾在医院担任志愿者,在此期间,她醉心于药剂学学习,并通过自学从护士成为一名拥有合法资质的药剂师。她在小说中所展示出来的化学药剂知识正来源于此。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小说中之所以喜欢用药,其根本原因是在这位伟大的侦探小说作家眼中,较之那些令人不适的血腥场面,侦探小说要更多表现出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推理过程,注重的是智力的比拼,而非蛮力的较量。智力的较量是令人愉悦的,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博弈的过程,这也正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能引起法国戴高乐将军、英国玛丽王后等风云人物青睐的原因。至于中国读者,他们亲昵地称阿加莎·克里斯蒂为“阿婆”,这与其在侦探小说中所展示出的睿智和柔和不无关系。阿加莎与波洛1975年8月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讣告,题目是“比利时名侦探赫尔克里·波洛去世了”。实际上,这位大侦探波洛根本没有在现实世界里存在过,他只不过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而已。这样一位虚构的人物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这还要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波洛系列小说的创作说起。191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她还是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志愿者,这段工作的经历为她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也让她萌生了创造一个睿智侦探的冲动。后来,“外貌十分特殊,身高不及五尺四寸,但拥有极高贵的情操”的大侦探波洛登场了。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这位侦探的形象十分夸张,甚至可以用可笑来形容,“他的头形仿若鸡蛋,总是倾向一侧。上唇留着笔直工整的八字胡”。在写作伊始,阿加莎·克里斯蒂从来没想过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将伴随她度过自己漫长的小说创作生涯。她曾经抱怨说,如果早知道自己的创作生涯如此之长,她一定不会把这位大侦探的年龄设计得如此之老。从《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到《帷幕》,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中几乎一半都与波洛有关。从30岁到去世前一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人生的感悟都通过波洛展示出来。如果说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中,波洛的出场就是为了炫技,为了让读者见识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丰富的化学和药剂知识,那么《东方快车谋杀案》后波洛的登场则更多是为了调适情感和法理的冲突。当作者本人的人生遭遇危机和挫折时,波洛又和作者一起历劫重生。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家庭连遭变故,母亲的去世、丈夫的背叛,一系列的打击使阿加莎·克里斯蒂精神近乎崩溃。在一个周五的夜里,她独自驾车离开家,此后的十一天,没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就连她自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会以一个假名居住于远离住宅的一家酒店中。在这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下《蓝色特快上的秘密》,小说中有不辞而别的丈夫、一去不返的光阴、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看似在写犯罪的笔触,却处处都是阿加莎本人的叹息,而波洛的出场却给了这一切一个真实的答案。事实上,波洛所解决的并不仅仅是小说里的破案谜题,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人生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波洛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化身。在小说中,大侦探波洛喜欢将与犯罪相关的所有人物都召集在一起,以公开宣判的方式来指认真正的凶手。也许,这正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希望看到的正义,没有欺骗、没有隐瞒的正义。推理作家与名侦探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世界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英国的柯南·道尔和日本的松本清张。事实上,从20世纪初叶开始,曾经出现过数不胜数的推理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出现过众多名侦探。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自不必说,爱伦·坡笔下的侦探奥古斯特·杜宾被视为侦探文学史中第一个侦探形象,勒布朗笔下兼侦探与怪盗于一身的亚森·罗宾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若论影响力,江户川乱步笔下的明智小五郎,被漫画家青山冈昌转变成《名侦探柯南》中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的毛利小五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短短百余年间,出现了这么多侦探作家和大侦探。在众多侦探小说中,人们跟随侦探揭开谜团找到真凶。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大侦探。近年来,古装侦探剧《神探狄仁杰》风靡一时,再次引发人们对国产侦探小说的兴趣。其实,侦探小说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十分发达。清朝末年,林纾(1852-1924)曾经翻译过一些侦探小说,包括福尔摩斯的故事。“中国侦探小说之父”程小青(1893-1976)塑造了一个本土名侦探——霍桑。有意思的是,程小青还专门为霍桑这位中国的福尔摩斯安排了与华生相似的助手包朗,两个人性格迥异,又都嫉恶如仇,在民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侦探热。(吴辰)推理之光熠熠生辉来源:海南日报2020-11-16 10:21作者:严鑫超今年是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30周年。这位推理小说历史上的祖母级人物生于1890年,被誉为“推理小说女王”。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创作了100多部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剧本、诗集、自传等。她的小说不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代表作有《无人生还》《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
《尼罗河上的惨案》海报
《阳光下的罪恶》剧照
《无人生还》海报
《东方快车谋杀案》海报影视改编的富矿对于侦探小说爱好者来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是绝对不容错过的经典,粉丝们尊称她为“阿婆”。她的小说具有典型古典悬疑推理风格,基本上都遵循了“犯罪—侦探—推理—破案”的传统模式,故事多发生在火车、游船以及孤岛等封闭空间。这样的情节套路非常有利于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也对作者的创作才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绝非原封不动地对原著进行呈现,而是要在改编过程中实现由文学语言向视听语言的转变。如果没有引人入胜的开端、匪夷所思的谜团、曲折离奇的进展、震人心魄的高潮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很难真正打动观众。而这正是“阿婆”最擅长的。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海水、孤岛、暮色等意象,往往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这些小说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都会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阿加莎·克里斯蒂众多改编作品中,《无人生还》被公认为她最杰出的作品。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一再被翻拍成影视剧,是阿加莎被改编最多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孤岛谋杀剧情,对后来很多悬疑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的《致命ID》《禁闭岛》等热门影片都借鉴了这一推理模式。2015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诞辰125周年,BBC(英国广播公司)为了纪念这位“推理小说女王”,推出了三集迷你剧《无人生还》。该片一开始就用一个远景镜头,展现了诡异静谧的孤岛别墅,营造了令人恐怖的氛围,让观众为毫不知情的主人公们捏了一把冷汗。这部《无人生还》被许多人认为是最忠于原著的改编。电影改编有时长限制,三集迷你剧在叙事上会更加从容。导演采用闪回的方式,展现了每一个剧中人物所面临的感情纠葛和道德拷问。在封闭空间内,所有人的结局,加之贯穿全片的童谣预言,更是将惊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人物冲突与戏剧张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在死之前都承认了自己所犯之罪,也契合了小说原著中所有罪恶之人都会得到惩罚的主题。生动鲜活的大侦探由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侦探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胡子私家侦探波洛以及推理小说中罕见的女性侦探——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马普尔小姐。作为故事主人公的侦探,往往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不同于警方中规中矩查案,阿加莎·克里斯蒂影视作品中的侦探查案时带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了独特的魅力。比如,留着八字胡的波洛,总是手拿拐杖迈着小碎步出场,他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破获了众多案件。在日常生活中,他对食物挑剔的习惯、古怪的口音常常成为故事中的笑料,这些小细节都让波洛显得更加真实可爱。马普尔小姐则是一位对庸常生活时刻充满好奇心的老太太。她经常一边打着毛线一边与人闲聊。老年女性身上独有的亲和力让许多人放下戒备,与她一起分享秘密,让她从中获得破案线索。对于许多中国影迷来说,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阿婆影片莫过于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1982年版的《阳光下的罪恶》,这三部影片在央视电影频道曾多次播出,成为很多中国影迷津津乐道的回忆。在1974年版影片《东方快车谋杀案》中,饰演名侦探波洛的阿尔伯特·芬尼还不到40岁,在现代化妆技术的加持下,他把剧中那个已经退休的侦探演绎得惟妙惟肖,深受观众喜爱与好评。把两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侦探做比较可以看出,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更加强调科学理性精神,懂格斗和击剑,在破案过程中会借助科技力量,尽量避免情感因素的羁绊。而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侦探波洛,破案多靠心理分析,日常生活中待人亲切,尽显女性作家笔下特有的敏感与温情。故事中的复杂人性在一部推理题材作品中,除了侦探,剩下最常见的人物就是受害者与加害者。在阿加莎的推理作品中,不是简简单单地惩恶扬善,而是把人性的复杂展现到观众面前。这些故事中,没有谁是绝对单纯的,受害者不是纯然无辜的人,实施犯罪的人也不都是十恶不赦的人,相反他们可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些复杂的人物形象通过影视剧中演员的表演显得更加立体生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林内特从小养尊处优,十分任性。波洛在影片中忠告她:“你拥有的太多了,应该对身边的人宽容一些。”林内特待人刻薄,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凶手杰奎琳为了报复抢走自己未婚夫的林内特,精心制定了谋杀计划。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留给观众的并非恶人除尽的快感,而是震惊于人性中超越理性的疯狂。《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行凶的十二个人一直背负着丧亲的阴影和悲痛。而唯一的受害者则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这十二个人在东方快车上作案,在犯罪现场留下了大量假线索,并互相作证,每个人都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谁对谁错?谁善谁恶?在电影的最后,波洛的阐述充满温情和人情味,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与正义的思考。尽管阿加莎·克里斯蒂推理小说的故事背景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是世界各地不同时代的读者一直沉迷于她的故事之中,影视工作者乐此不疲地翻拍她的作品。“推理小说女王”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的作品中体现的主题:对正义的坚持、对人性的拷问、对真善美的追求。(严鑫超)原标题:阿加莎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之路,推理之光熠熠生辉[ 责编:崔益明 ][ 责编:崔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