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中国书法第一“快手”,日书三万字,熟而不俗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长,但在书法上却星光熠熠,不仅出现了彪炳书史的赵子昂,还有元四家以及中国书法第一“快手”康里巎巎。

点击加载图片

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恕叟,西域康里(即汉高车国)人,是少数民族书家。从小受到了正统的汉文化教育,书法曾经受到赵孟指授。

在政治上,他出任过元文宗、元顺宗的经筵官,相当于皇帝的老师。主持宣文阁,为推动汉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交融,起到积极作用。可惜他壮年早逝,51岁去世。一生清贫,到了“几无以为殓”的地步。

点击加载图片

康里子山的的书法,首先让人感觉到的是草法的娴熟,这与其师赵孟相类似。当下有些人一提到熟,便认为是贬义,其实不然。写草书,必须由生而熟,才能生动起来。熟即包括笔法、草法、章法的烂熟于心,也包括内容的熟记于心。这样写起来才能气息连贯,笔走龙蛇。

人言赵孟日书万字,可见书写速度之快。但快的前提是对古人的消化与解悟程度。我曾在博物馆见过赵孟真迹,技法精准到位,气息古雅通畅,令人心折。在技术层面,当下书者几乎无人能到这个高度。

点击加载图片

康里子山尝自言:“余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而辍笔。”如果是真实的,其书写速度比其师还要快。论书好坏主要不在书写速度的快慢,但可反映康里子山的草书与其师一脉相承,以及对古人草法做足了功夫,有了然于心的自信,书写时才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写帖一路,只有对草法字法的准确记忆,才能达到熟的程度,熟能生巧是个硬道理。有些人,认为技巧过于纯熟会降低作品的格调,以致流媚低俗。我想,非常可怕的是,有的人技术根本就达不到古人所谓精熟程度,就盲目追求拙意拙趣,还大言不惭谓之“熟后生”,其实根本就没“熟”过。

点击加载图片

令人惊叹的是,康里子山娴熟的用笔,不但没有让人感觉俗,反而觉得很雅致,熟与俗未必画上等号。其中原因,是取法高古之故。细究其书,草法主要源于章草和二王小草。

元代书法,前期的赵孟高标独立,创立难以逾越的高度,世称其书五体皆能。今天回看,赵孟书法的主要成就在楷、行两体。聪明睿智的康里子山,并没有被赵氏所囿,而是选择草书作为突破口,大有超越其师的势头。

点击加载图片

康里子山在章草上做足了功课,比如他的《李白古风诗卷》就是一件章草作品,深得古厚凌厉之势。他也有临右军《十七帖》的作品传世,可视为深识右军草法者。

康里子山的草书《谪龙说》卷,以右军草法为标准,只是把右军的草书有些横展的体势变为纵式,书写有行云流水的畅达。时出章草信息,故能古韵十足,流而不媚,畅而能古。其驾驭之功,弥足赞许。

点击加载图片

“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这种感觉的草书,用现在时髦的话讲,就是书写性极强。所以,当下康里子山的粉丝也多。这种风格,让粉丝们找到了与当代展厅时代的契合点。

一卷草书,如一首诗,要有起承转合。康里子山的草书,不因过长而力竭或因笔法单调而少变,而是一气呵成,有序曲、有发展、有高潮,气势如虹,恰到好处。

点击加载图片

康里子山,居高位而一生清贫,值得称颂,壮年早逝,令人惋惜。曾有人在文章中为其书艺表示遗憾。我想,世间事,本无十全十美。子山之书,已标榜书史,泽被后世,其足以含笑九泉了。晤对其草书《谪龙说》卷,何必一唱三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