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几个适度

毛继相、蒋金凯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师生冲突事件,虽然事后经各方面努力,问题大都能得到妥善解决,但师生在情感上却产生了隔阂。鉴于此,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工作时要掌握好几个适度。

首先是宽严适度。很多班主任都坚信严师出高徒,认为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体现老师的爱和责任。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严”字当头,见不得学生有一点过失。否则,动辄训斥、惩罚,甚至通知家长。但是,一味地严格要求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留给他们一定的宽松空间,发泄不良情绪。这不但不影响教育效果,许多时候反而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其次是收放适度。现在的中学生思想活跃,社会大环境异彩纷呈,许多学校害怕学生出事,就给班主任施加压力,于是班主任便事无巨细,一抓到底,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神经高度紧张。实际上,班主任应该做好收放工作,抓大事放小事,用好班干部,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缓急适度。经常会看到一条标语叫做“学校无小事”,诚然,教育关系着国家的百年大计,自然无小事,但班级管理工作却存在着轻重缓急。有的事情必须当机立断,迅速解决,否则就会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演化为不可收拾的大事;有的事情则恰恰相反,你装没看见,装不知道可能会效果更好。有的事情经过一拖一放之后,反而更容易解决或者根本不用解决了。

总之,班主任只有巧于调度,精心组织,做到宽严适度,收放适度,缓急适度,班级工作才能开展得有条不紊。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觉得有些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验,而且是比较成功的,那么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与大家探讨:

1、如何对待和处分违纪的学生。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抵触情绪呢?对违反纪律情节较轻的学生,我通常罚他上讲台唱一首歌或者讲一个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较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

2、如何批评学生,怎样才能够令学生虚心接受批评?这一招叫做:“退三进一”,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退三进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3、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在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积极的人象太阳,消极的人象月亮。通过这些理念和掌声,激发学生的斗志。纪律上我积极主张“先专政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而且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4、如何正确的引导班级舆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

5、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记得有一次在班主任研讨会上,黄齐娟老师曾经介绍过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这一招还是蛮有用的。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班主任的专业化问题一直以来却不受重视,班主任基本上是想当就当的。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除了一些常规之外,不同的班主任都有不同的带班风格。我认为,从理念上来说,班主任工作有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做“凭个人好恶管理班级”。教师高兴,学生做什么都是好的,教师不高兴,就把气往学生身上发。这样的班主任治理班级,有可能治理的不错,但是心情不好时,这个班级的工作会陷入混乱。

第二个层次,叫做“从头管到脚”。班主任工作的确繁琐,但是这种类型的班主任能够在这种繁琐中体会到乐趣。这种管理以班级不出事为目标,但是问题并不是被解决了,而是被掩盖了。一旦换了一个班主任,问题便会铺天盖地地涌现出来。

第三个层次,叫做“称兄道弟,平等待生。”一些年轻的班主任往往会采用这种方式。他和学生关系可以很融洽。但是,这种班主任管理方式通常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学生常常为别的教师所不容,或者为校纪校规所不容。

第四个层次,叫做“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许多重点中学的班主任是这种方式,学生素质太高了,能力太强了,教师也想偷偷懒,把班级大小事务都交给班委处理了。班主任放任自流,导致班级一盘散沙,最终乱成一锅粥。

第五个层次,叫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奋斗。”班主任不是班级的管理者,而是领导者。领导式的班主任不是班级的局外人,而是班级的一名重要成员。教师不是权威,与学生关系融洽却受到学生尊重;学生思维活跃,能自由发表观点但是更懂得尊重别人的意见;教师受学生爱戴,但学生有判断能力而不是对教师个人崇拜。

这五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以效果为依据,而是根据教育理念的不同从低到高而区分的。因为班主任的思想认识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的。每一个层次的教师都有可能在这一层次里取得成功,也有可能失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