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最富美感的八个画面,从芒种说起

01

今日芒种,亦稼亦穑(se,四声)。稼为耕种,穑为收割。金黄的麦子待收割入仓,犁好的水田里待插秧。芒种很忙,《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女儿们也不例外。

在历代的风俗里,芒种还是送花神的日子,《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写到: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李让,燕妒莺惭……”

由此段描写可见,芒种这一天于闺阁女子来说,是很美的一天:人物美、情境美、寓意美。在我心里此书中美的画面很多,符合以上三种美感的画面有很多,最美的有八个,而有两个唯美画面,都发生在芒种这一天,一是宝钗戏蝶,二是黛玉葬花。

曹翁把二人一个比作杨妃,一个比作飞燕,可见环肥燕瘦,宝钗和黛玉的地位在他的心里难以取舍。大胆地想象,二人在宝玉或在曹翁的心里,可能一个代表着春天即初恋,另一个代表着夏天即青年时的发妻。芒种是春夏交接之日,也是宝玉心中的恋情有微妙变化之时。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我认为最美的画面吧。

1 宝钗戏蝶

整书中,宝钗的容貌并未多着墨,她是内在层次很丰富而又性格厚重的人物,在品格、智慧、才能、心机上似乎更胜容貌,就如我们现今生活中看到的又美又强的女生一样,虽然颜值已经超出常人,但我们对她们的第一评价往往不是从颜值出发,反之,则是人们眼中的花瓶,贾府中鲜有花瓶,即使有也被排挤于贾府之外,比如尤二姐。可见古时候的豪门也不是好进的。

宝钗生得不俗,关于宝钗的样貌在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里,写道“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又通过宝玉的眼睛写道“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宝钗被比作杨妃,可见体态丰满,在后面有一回也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宝玉跟黛玉闹别扭刚和好,跟宝钗忽然没有话说,搭讪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虽然宝玉无心,宝钗自己却极不认同,甚至“不由得大怒”,说了一句“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从宝钗的这句话来看,她觉得把她比作杨妃是对她的亵渎,在她的眼里,杨贵妃和杨国忠应该是祸国殃民的败类,也说明宝钗并不将容貌引以为意。这让我想到李白写杨贵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因此被高力士进谗言是讽刺杨贵妃而不被重用,因杨贵妃认为自己不同飞燕之流,以色事人迷惑皇帝。飞燕和杨妃在历史上备受争议,都有结局不好,误国乱世被世人唾弃的一面,但也代表着女性美丽美好的一面,尤其是美人的标志。此两处可谓异曲同工。

在作者的眼里,把宝钗比作杨妃,显然是与李白的出发点一样,是着重于美好的一面,原文这样写道:

“刚要去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蹁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渡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得宝钗蹑手蹑脚,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篇幅不长,而且这段情节主要是把宝钗引到滴翠亭,在亭外偷听到一桩坠儿的案子,并引出另一个伏笔人物小红,为了后面发生的情节做铺垫。看似无关紧要,却无意中刻画出一副天真少女烂漫意趣的动态画面,这是受封建正统思想熏染和家庭束缚,在贾府守拙务实的宝钗,难得有一次天性的放纵。因为宝钗身上难得,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然而,宝钗戏蝶这个画面既美好,又充满了悲剧意味。双飞的蝴蝶一般寓意为美好的爱情,宝钗无论在爱情还是婚姻均求而不得。在这里,或许蝴蝶象征着美好的前途,这样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进退皆为悲剧,进——进宫选秀失败没能实现抱负,退——嫁与宝玉并没有获得美满的婚姻。

真希望宝钗能够卸去家族、封建思想的枷锁,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扑蝶嬉戏的这一刻。

2 黛玉葬花

众人热闹送花神的同时,黛玉这边是一番清冷,在葬花前:“如今且说林黛玉因夜间失寐,此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姊妹在园中作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黛玉为什么失寐呢?因为前一天跟宝玉闹了误会,”错疑晴雯不开门一事“,又以为宝玉跟宝钗亲厚而疏远自己,伤感万分,闷坐到二更多天,“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

而第二天,又遇“饯花之期”,“感花伤己”,也不与众姊妹一同玩耍,独自默默去往”花冢“葬花,大发悲声: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以人比花,以花言志,以花抒情,表达了春光短暂、身世飘零的悲戚,向青春、生命、乃至自然和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体现了她高洁自爱的本性,以及对未来悲观迷茫的现状。葬花吟浓缩了深度的诗性之美,文学之美,灵魂之美。

黛玉的这番感慨被宝玉听了去,引发了另一番悲思共鸣。宝玉原本也为了葬花而来,直奔林妹妹昔日葬花去处。这自然不是黛玉第一次葬花。

上一次葬花在二十三回,宝玉本来惜花,是用水葬之法,”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宝玉的水葬画面已经够美了。

正巧他遇到黛玉,黛玉对水葬表达了异议,认为“撂在水里不好。你看着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而土葬“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黛玉的葬花动机体现了她的心性之美。

黛玉是怎样葬花呢?书中写道”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这是黛玉葬花之前的姿态之美。

二人并未着急葬花,而是一起共读宝玉带来的了《会真记》(西厢记),取笑了一番,才收拾落花,掩埋妥协。此次葬花,宝黛心灵相通,把书共读,忘情表白,甚为亲密。

从两次葬花都可以看到,宝玉和黛玉都共同参与,而且同为惜花怜花之人,二人的灵魂高度契合,可见葬花是二人爱情的深刻印证。黛玉葬花也刻画了爱情之美。

芒种之日,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静一动,一未过往逝去伤怀,一为未来不得而遗憾,与“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相印。

芒种是为农忙交接之日,也为春夏更替之时,是否也从更隐晦的一个角度,昭示着新旧秩序的变更?芒种之忙,大概忙在变化吧!

后记:除了杨妃戏蝶、黛玉葬花之外,我认为还有几个画面富有美感,如大家公认的“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琴立雪”、“惜春作画”,还有我个人欣赏的“妙玉烹茶”、“香菱学诗”,后面有时间再每个都写一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