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职官·商朝初建·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十七、商朝初建(节选)
(二)商朝职官
【夏商周封国,均不是独立“主权国家”。与夏朝一样,商朝诸侯属于王室外服官员,要对王室承担义务:平时为商王守边,有戎事时听调随征,同时还要为王室服役、进贡,其中有的侯、伯,经常兼任内服官。】
夏朝的官员数量,是帝舜时代的翻倍,商朝的官员数量,又是夏朝的翻倍。《礼记·明堂位》曰:“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
商朝国家官僚机构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当复杂的官位体制,最初地位最高的是“相”。《晋书·第十四·职官志》载,成汤设置两个“相”的官位,以仲虺为左相,以伊尹为右相。此时的“相”的位置,为众百官之长,在三公九卿之上。此二人秉承成汤的旨意,总理调度各项事务。
伊尹说,要让三公来协调阴阳各个方面,让九卿来沟通寒暑各种关系,让大夫掌握人事事务,底层的官员列士要消除各种私心。列士,也叫元士,为天子任命的辅助大夫工作的“上士”。
《太平御览·卷二百六·李固奏记》曰:“汤问伊尹,公卿大夫其相何如?”成汤问,究竟什么官员可以担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的官位呢?伊尹回答:“三公,智通大道,应变不穷者也。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非大罪不逊位。”伊尹的意思是,三公是可以担任“相”的,不是犯了大罪,不要让其退位。可是商朝后来很少有“相”的官位出现,就连“公”的官职,商朝晚期“三公”也已经不是官位,而是一种名义上地位崇高的特殊待遇。商纣王任命了三个诸侯当三公,很快被他杀了两个做成肉酱和肉脯,最后只剩一个周文王,也进了监狱,差点死掉。
商朝官位名称很多,各代经常更换,有些官位干脆用官员名字任命。比如“尹”,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为官名,伊尹名字中的“尹”字,究竟为伊尹的官位?还是后代因“伊尹”之名而设置“尹”之官位?说不清楚。
商朝“异官同爵,共位别职”的情况太多:
一是不同官名,官位性质不同,地位一样。
伊尹在成汤时为“相”,太甲时伊尹为“太保”,也叫“冢宰”,官位名称不同,含义不完全一样,但都是最高官位。《太平御览·卷二百六·通典》曰:“太宰于殷为六太,于周为六卿,亦曰冢宰。”
二是不同官名,官位性质完全一样。
“太公”和“尚父”是姜尚在商朝末年周文王和周武王手下的不同官名,位置是一样的。伊尹在成汤时为“相”,也叫“阿衡”、“保衡”,官位性质完全一样。
三是同样的官名,位置不一样。
商纣王的叔父叫箕子,为商朝王室的“太师”,没什么实权。而在同样的时间段,姜尚担任周国周文王的“太师”,却为最高级别的实权官吏。
虽然商朝官名经常因人而异,但在官吏建制上,“内服官”和“外服官”两大类官员,还是分得清楚的。西周早期出土的大盂〔yu于〕鼎铭文记载周康王说:“我闻闻殷述令,隹殷边侯田(甸)殷正百辟,率肄于酉,古丧师……”意思是,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铭文中:“百辟”,即百官、众官,“殷正百辟”指所有的内服官;“侯”和“田(甸)”,是外服官中最重要的两种官称,“殷边侯田(甸)”指所有的外服官。
内服官,指王室中央和王畿〔ji音同机〕以内的各种官员。
内服官统称“百官”、“百辟”“庶官”、“庶位”。大体可分为政务官、事务官、宗教(史)官、武职官等几类。
政务官,总称“多尹”、“百僚”主要有:尹、太宰、冢宰、公、卿士、大夫、列士、司徒、司空、司寇、司马等等。上大夫也叫“亚旅”。
在“多尹”之下,有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员,合称为“多宰”、“小臣”。“小臣”事务官与“多尹”政务官,合称“百执事之人”。
事务官,负责某种具体事务,史书典籍记载有:师保、列士、正、百工、父师、少师等等;《百度百科·先秦官制》有甲骨文记载:小臣、臣正、小耤臣、小众人臣、小丘臣、小疾臣、小多马羌臣等等。
“师保”辅弼君王和教导王室子弟,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列士”分上士、中士、下士,辅助各级大夫。
“正”,包括酒正、车正、庖正、兽正、牧正等等,都是掌管君王衣食住行的官员,比如执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又称仆、御。
“司”有些是管理百匠的官员,“司工”负责手工业,“司鱼”负责养鱼业等等,统称“百工”。
“父师”、“少师”为乐工之长,是管理乐技的职官。
商朝许多官名带有“臣”字。“小耤臣”、“小众人臣”,都是管理农业奴隶的官吏。“小丘臣”管理山林,“小疾臣”管理医疗之事,“小多马羌臣”管养马的羌人吏。而“小臣”、“臣正”,从甲骨文看,大约是从奴隶中挑选出来做奴隶头领的官吏,但伊尹也称作“伊小臣”,且地位很高。
宗教(史)官,常在商王左右,地位很高。有占、卜、多卜、亚、祝、史、作册等等。
负责占卜之事的“占”和“卜”,也叫“贞人”。“巫”、“祝”是神职人员。
内史(左史)掌国典法,甲骨文中出现的“作册右史”,记录王事活动。《百度百科·商朝官制》有甲骨文记载,内史有大史、小史、东史、西史等等。
商王和诸侯奴隶主贵族,是军队的当然统帅,对于他们来说,官职、爵位是世代承袭的,任职的文武没有严格区分。
武职官,主要指军队中级和下级官吏:师长、师氏、总。
师长,为众官之长,平时管理庶民从事生产劳动,战时率领由庶民组成的军队参加战斗。此外还有以率军人数命名的“千夫长”和“百夫长”。
师氏,是王室各种门口左侧站班的武士,古墓石门口左侧虎头之下的石人,就是师氏的形象。
“总”,《尚书·商书·伊训》曰“百官总巳”,即“总百官”,为统领百官的大官。但《左传·僖公七年》解释不同:“若总其罪人以临之……”意思是,“总”作为将领,带领罪人奴隶兵临城下……
外服官,指王室中央和王畿〔ji音同机〕以外的各种官员。
外服,包括商王亲属的受封地,以及被征服的臣服地区。《尚书·酒诰》说:“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这里的侯、甸、男、卫、邦伯等,都是商朝外服最重要的官员统治者,统称为“邦君”、“邦伯”。
商朝没有五等爵制度,侯与伯没有严格的等级差别,都是一方诸侯之长,也叫“方伯、州牧、牧师”。《尚书·召诰》说:“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传》注释:“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可见商朝的“牧”与“州牧”、“牧师”不是一种类型的职官。“牧”指掌畜牧的“牧正”官。
夏商周封国,均不是独立“主权国家”。与夏朝一样,商朝诸侯属于王室外服官员,要对王室承担义务:平时为商王守边,有戎事时听调随征,同时还要为王室服役、进贡,其中有的侯、伯,经常兼任内服官。
【主要参考资料:《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尚书今古文注疏》、《史记》、《汉书》、《太平御览》、《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晋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礼记集解》、《左传全译》、《管子全译》《孟子译注》、《尸子译注》、《春秋左传正义(孔疏)》、《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注》、《大盂鼎铭文》、《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百度百科·先秦官制》、《百度百科·商朝官制》】
20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