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4.9【2017-6-21】
#每日学论语#14.9
【原文】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bó)氏骈(pián)邑三百,饭疏食,没(mò)齿无怨言。”
【译文】 有人问子产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是个施恩惠于人的人。”
问子西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呀!他呀!”
又问管仲的为人如何。孔子说:“他是个人才呀!他削除了大夫伯氏的骈邑三百户。伯氏虽然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但他至死都没有说过一句怨恨的话。”
【微言微感】
孔子评论人,特别是当官的,主要看你干事不干事,守法不守法。
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当官的首先把事做漂亮,勤政爱民,富国强兵,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当官的第一职业道德。他很少表扬子路,但是有一次去考察子路管理的蒲城,居然三次大加赞赏。子路政绩卓著,百姓勤劳和谐,所以,老夫子就开心,不吝赞美。
子产、子西、管仲,都是春秋时期执政官员。
子产是郑国相,执政期间力图改革,依法治国,有些做法虽然过于严苛,但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怀社稷,广施惠民。他死后,家无余财,连安葬费都没有,百姓临街而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所以,孔子很敬重他,说他待百姓有恩惠,是个好官。
当时叫子西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子产的同宗兄弟,一个是参加过城濮之战的楚国司马,还有一个是帮助兄弟在吴楚之战后重新夺回郢都的公子申。我认为应该是公子申。公子申是庶出,有大臣想拥立他做楚王,但是他先后两次拒绝,一心一意扶持弟弟,曾经有大公于社稷,主持过朝政,但是用人不当,错用了白公胜,上演了“农夫和蛇”的故事,白公胜叛乱,杀死了子西,所以,让孔子感叹:“彼哉,彼哉!”意思是:“这人啊,这人啊!让我说什么好呢?”
关于管仲,孔子不止一次谈论,有褒有贬,感情复杂。有人问管仲知礼不知礼,孔子是否定的,批评他“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什么意思?超规格住房,生活奢靡。
不过,当子路、子贡批评管仲背叛旧主投靠齐桓公时候,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夸奖管仲虽然对不起公子纠,但是对得起天下百姓,齐桓公称霸,没有靠打打杀杀,让老百姓少遭战乱,是大仁。
曾有一领导,雇凶杀人而被判死刑。按道理说,百姓仇官仇富,应该大快人心的。但是很多人却很为其惋惜,甚至抱打不平,说罪不至死。
矛盾焦点,据说是因为工作。领导要GDP,要政绩,所以急功近利要修路。要要富,先修路嘛。东西运不进来,运不出去,如何发展经济?修路,大家都拥护,关键是没钱让百姓集资,就出现了矛盾。工作不力的基层干部,被问责,被训话,被修理,手段不妥,引起告状。告到最后,不接受调节,可能会影响领导升迁,于是领导就收起敬酒给罚酒,让下属找人收拾收拾告状的。
不料想,过了火,杀了人。凶手死刑,中间人无期,高官死刑。
一些法学专家说,高官罪不至死,如果死是因为政治影响。百姓说,可惜了,某某还是有功的,最起码这路是修对了。
很多时候,百姓恨贪官,看见贪污腐化就义愤填膺,但是也有说法:宁要贪污犯,不要大笨蛋。贪污犯贪几个钱,但是干事干活,重视发展,老百姓受益;为官不为,啥也不干,占着位置,尸位素餐,那才是比贪污犯更可恨的。
孔子称赞管仲有才,做事公道正直,有理有据,不出格。
齐桓公把伯氏骈邑的三百户采地赏给了管仲,以至于伯氏只能粗茶淡饭,但是伯氏居然到死都毫无怨言。
为什么呢?大家服能人,认为管仲该当享受这待遇。
所以,我认为:
教师最大的师德,就是教出让自己都崇拜的学生。
校长最大的职业道德,就是让每个师生都精彩绽放。
其他的,工作任劳任怨,让干啥干啥,带病工作,公而忘私,甚至自己累出一身病,家里管得一团糟,就是工作不突出,绩效不明显,教书育人不出人才,可以吗?
功劳和熬劳,没有功劳也没有熬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