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心理:人为什么需要两性关系?答案是你从未思考过的!

人为什么需要两性关系?
答案是有生理的需求和心理的需求。
在生理需求上可以享受亲密关系的愉悦,同时也可以长久过着“无性人”的生活而不感到困扰,因此我觉得心理需求比较大。
然而心理需求的真相又是什么?是怕寂寞、怕孤独吗?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需要。
马斯洛把这七种需要分为两类:缺失需要(或称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爱情是自我实现部分,属于最高需求,如果在一段关系当中,你总是委屈自己,迁就他人,压抑自我,甚至不惜巨大牺牲,那不是爱情。
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婚姻和两性关系可能是世界上最错综复杂而又微妙莫测的关系,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它考验着一个人的人格和心性,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也是所有人的终极目标。
"我爱你,与你何干"?——爱,是一场自我的相遇!
在分析心理学理论中,阿尼玛(anima)由荣格首次发现并命名,一般指男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
阿尼玛原型的发现,与荣格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女人紧密相关,而且对荣格的人生影响巨大。
荣格说:“由于(阿尼玛)这一形象是潜意识的,因此它总是潜意识地给一个人勾勒出所爱的人的形象,也是情感上产生好恶的原因。”
与之类似的,阿尼姆斯作为原型指女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的的男性形象。
他也有着正反两面。
如反面的阿尼姆斯在神话传说中扮演强盗和凶手,甚至还会以死神的面目出现。
其正面能够代表事业心、勇气、真挚,从最高形式上讲,还有精神的深邃。
女人通过他能够经历她文化和个人的客观局面的潜伏过程,还能找到她的道路,以达到关于生活的一种强化的精神态度。
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
我不爱你就不爱你。
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
比如在恋爱中分手了,有许多人要什么青春损失费,多少钱都无法买回一个人的青春。
在婚姻中分手了,还要分家产。
有的无法达成一致,还得去打官司。
背爱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违背了“我”的爱欲,憎恨和嫉妒便产生了,这种身心的煎熬谁没尝过?
谈恋爱也是这样,我看得顺眼,合我意的,我就爱,爱不到就悲而恨。
嫉是嫉妒,吃醋了,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只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样。
一般人的认识却刚好相反,总认为如果两人的关系之中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就是不在乎对方。
我们总认为爱情一定要有强烈的感觉,否则就不算是爱情了。
爱,是个体的需要。
我们各自想象中期待对方会如何回应,会发现对方的回应和我们想要的总是不同。
就像许多先生抱怨自己的太太不喜欢他打游戏,太太抱怨先生不陪她做家务带孩子一样。
这时可能会感受到一种不好的爱,渐渐发现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
我们以为我们知道爱是什么,遇到的是“爱”,其实更多的是无意识的相遇。
两个人的相遇,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体与个体的见面,而是背负着众多的欲望、爱、享乐的方式相遇。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述的阿里斯托芬的理论观点,即人类本来长着四条腿、四只胳膊以及一个有着两张脸的头颅,但宙斯害怕人类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两半,迫使他们穷尽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以使自己达到完满。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乐意把自己挚爱的伴侣称为“另一半”。
我们是否真正爱自己的“另一半”,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可以体现出来。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生物体在最初获得生命的那一刻,就被撕成了许多细小的碎块。
而这些生命的碎块要通过性本能重新聚合,才能使生命体回归完整。
你明白了吗?
你以为你被爱了,其实是被人当成一个碎块回收了,就像夏娃被亚当作为肋骨回收。
所以,被当成碎块的爱情其危险是失去了自我。
爱情的本质是一段亲密关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都是基于两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而许多人,内在还不是那么的独立!
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彼此独立的灵魂。
你幸福吗?你自由而独立吗?
你拥有幸福的爱情吗?
你拥有自由而独立的爱情吗?
心智的独立与自由是爱情幸福的前提,因此千万别妄想和一个把一切都交给你而丧失了自我的人拥有幸福甜蜜的爱情,同样也别妄想和一个大包大揽承诺能凭一己之力能给你全部幸福。
坚信于此而不懈努力的人拥有幸福的爱情,两种都是不懂得爱的表现,幸福的爱情必须是两个人共同追求与创造的产物,从一开始两个人就有这样客观的认知才不会始乱终弃。
不独立者绝不可能拥有只有自由者才配享有的东西,幸福的爱情有两个绝对条件,首先必须要求两个自由而独立的人
轻易就能退出的爱,转身即忘,只能算喜欢,或者只能说是一场萍水相逢,一段韵事风花而已。
我爱你不因为你是谁,而是我和你在一起,我是谁!
作者简介:贤弘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