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考“我以我血荐轩辕”,56人答错,鲁迅真的要被遗忘吗?

近些年,有一个很热的文化热词,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鲁迅化。这个名词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大家都不太能说清楚。之所以会有这个词,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发现语文课本上有一部分鲁迅的经典小说节选被删除了。

颇有意思的是,在“去鲁迅化”被不断提及时,莫言、余华、贾平凹、陈丹青、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场合承认:鲁迅是对我影响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说,换一部《阿Q正传》他是很愿意的。其对鲁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

其实笔者很清楚,那些认为鲁迅的作品在今天不太适合孩子们读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理由:比如鲁迅小说风格比较犀利;比如通假字比较多,常被认为是错别字;比如有些内容太深刻,孩子们不一定能读懂。

如果真的这样想,笔者倒是建议大家从鲁迅的诗歌开始入手,因为鲁迅的诗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而且也同样很经典。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与小说相比,鲁迅的诗作更是长期被遗忘和忽视。以至于一些很经典、很有水平的作品,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这一现象,在诗词大会的一期节目上被体现了出来。当时考的是这样一道题:

给出了后两句,让选手们对出前两句。爱看诗词大会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节目是不涉及现代诗的,所以现代诗人也很少被提及。鲁迅这首七言绝句,也是首次入这个节目。

说起来后两句中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是经典的名句,台上这位选手也是多次突围的高手,但他却支支吾吾半天才想出答案。百人团则更是惨,100位选手共有56人答错了,这个错误率在诗词大会并不算多见。

难道鲁迅这首诗不够经典、不够有水平?所以不值得大家读一读?我们来看看全诗就能明白:

《自题小像》(现代.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写的,在那里他一直惦记着国内的情况,并积极参加了同学们的反清活动。为了与清庭划清界限,他剪掉了长辫子,也就成了我们现在在很多照片里看到的发型。剪完后,年轻的鲁迅挺高兴,便去照了张照片,并在其背后即兴题写了这首诗,寄给好友。

这首诗,在现代人写的绝句里,算得上是经典了。首先,从遣词来说,它既用了神话传说又不著痕迹地化用了典故,十分地道。其次,从意境上来看,风雨、寒星等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让全诗充满了美感。最让人喜欢的,当然是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很多不知出处的朋友,或许还会以为这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句子,它酷酷地、霸气十足。在这样一首诗里,我们看到了鲁迅极强的古文功底,以及他对家国的赤子之心。

鲁迅的诗成为题目,自然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热烈点评。王立群老师,深深地敬佩鲁迅的笔力。而蒙曼老师的点评,则更有意思,她的点评大概是:

我们现在拍了张新照片,也喜欢晒在朋友圈里。黄巢等古人,也都晒过。但鲁迅与他们不一样,虽然是自题小像,但写的并非夸自己多玉树临风。他首句说自己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但不是爱上了某个人,而是把整颗心交给了国家,这就是他为何会被称为“民族魂”。

笔者认为,这段点评是很有水平的。她把我们现在晒照片和鲁迅的晒照,以及古代的黄巢三者相对比,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一般人晒照片,只是单纯地秀自己的颜或者身后的美景;黄巢当年,则是有感于自己身份地位的变化。但一向不太喜欢照相的鲁迅,却在照片后赋上了这样一首高水平的作品,确实令人钦佩。

这首诗传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在这100多年里,很多老一辈的文化名人都提到过它,比如茅盾和钟敬文就非常喜欢它。然而在诗词大会这样的诗歌盛会中,这么有名的句子却有56位选手不会,这让人不得不感叹:鲁迅先生难道真的被遗忘了吗?

笔者不反对从课本中删除一些鲁迅的作品,毕竟课本篇幅有限,偶尔作一些调整,让大家见识到更多优秀的作品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像这《自题小像》这样的作品,哪怕它没有在课本里,也真的不应该被遗忘。本身先生留下的诗作就不多,不是吗?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