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2000字,我只用这一个方法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人生,其实只有一个方向。图片来源:开哥随手拍

人生是同一道数学题,答案大同小异。

——这是原来的标题,文章写到最后,觉得现用标题虽有标题党嫌疑,但比较实用,或许会给想写或者正在写的朋友们提供一点参考。仅此而已。

1/

高铁上,一个4、5岁光景的女孩儿,过道中旁若无人的跑来跑去,嘴里也叽叽喳喳絮叨个没完没了。在撞翻邻座的水杯之后,被她奶奶(也可能姥姥)拉回座位去。然后跟孩子说:“来,给我们背诵几首古诗,背好了有红包。”于是,孩子就背起古诗来。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每一句古诗最后一个字,尾音都拉得很长,明显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让被迫听见的人抓狂。背完,座中家人一起喝彩、鼓掌,然后给孩子红包。孩子手举红包洋洋得意,跳起来用眼睛环顾四周的陌生人,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那一刻,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的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可是仔细一想,又不免觉得自己自以为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自有TA成长的方式,又岂能因一己偏见就如此去断定别人家教育的对与错呢?!

2/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了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来的宁馨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

便进入冰冷的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又过了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这样的墓志铭,独特,充满个性魅力,重要的是它近乎刻薄的考验阅读者的智商,至少考验了阅读者的数学天分。作为古希腊数学家,被后人称作“代数学之父”的丢番图,堪称伟大。但却并不广为人知,不过,很多广为人知的数学家,比如费马,比如欧拉,等等,他们的数学成就都与丢番图的数学成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跨越千年的启发与延续,让我们想到文化与血脉,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应该是在任意一个学科,都有同样的传承。

有人根据墓志铭,计算出这位沉默寡言但却不失幽默的伟大数学家活了84岁,在他38岁的时候,他做了父亲,也算晚来得子。在他80岁那一年,儿子先他而去,这是真正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80岁老父亲的悲伤,是怎样的一种悲伤?“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丢番图并没有被老年丧子的悲伤吞没,而是始终如一进行他的数学研究,专注如此,也许刚好成全了他的长寿,因为长寿,反过来同样成全了他的数学成就。

当然,我在丢番图墓志铭的形式里,真切感受到了墓中人对待命运与生活的态度。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同样的一道数学题,只不过答案大同小异。

3/

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史记·鹖冠子》中记载的这个《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每读一次,都让我深深回味一次。实际上,这个故事表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高深,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故事。

据史料传闻来看,扁鹊医术高明,为人并不低调。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这个故事记载于《战国策》,你看扁鹊老师的行为和言辞,不仅愤怒,而且当着秦武王的面摔了治病的家伙事,并且几乎是指着秦武王的鼻子痛斥:“你这人够操蛋的,既挂了我这医学专家的号,又干嘛跟那些狗屁不懂的庸医瞎逼逼!?”并且一点不给秦武王留颜面,现场指桑骂槐,断言秦武王国家也治理得一塌糊涂。

故事没有记载当时秦武王的反应,按常理去想,秦武王不可能无动于衷。咱不去深究。在扁鹊不屑一顾的“左右”中,有个叫李醯的,时任秦武王太医,级别估计相当于现在的卫生部部长,面对扁鹊如此嚣张,医术又确实赶不上扁鹊,因此嫉恨之心鹊起,便暗中派人杀害了扁鹊。

一代名医,却落得如此下场,这未免让人遗憾。反观《魏文王问扁鹊》的故事,就绝非是扁鹊自谦之词了,说是一种赤裸裸的炫耀,可能更为贴切。太过张扬,自然遭人嫉恨,这是为人处世的哲学,可惜,扁鹊虽然医术高明,做人却并不高明。

历史故事就像陈年佳酿,有人只品味出酒味的醇厚,而有人会感受到酿造者的心情,甚至有人与酒融为一体,竟然分不清是人在品酒还是酒在品人,至于酒中的时光和情义,自然更是各有妙处不一而足。

4/

最近很多人问我,每天坚持写作2000字以上,哪里来的素材和灵感。我一下子张口结舌,确实不知从何说起。

就在写作今天的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有意无意间一直使用的“方法”,如果也算方法的话,应该叫做“联想法”。

比如关于扁鹊,我在十多年前曾经在文字里引用过李中国先生《扁鹊是一种鸟?》中的若干文字,今天就偶然想起扁鹊这个故事,然后觉得这个故事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下来,看到扁鹊的结局,就自然与这个故事关联在一起,因此提炼出“太过张扬,自然遭人嫉恨,这是为人处世的哲学,可惜,扁鹊虽然医术高明,做人却并不高明。”这样一个观点。读而后有思,然后把思考尽可能扩展深化,这就有了足够的言说范围。

说到此处,如果你看过曾经热播的古装电视剧《神医喜来乐》,是不是又有所思考?

当然,你还可以按照秦武王的一条线思考下去——秦武王为什么信任扁鹊?因为秦武王也是个张扬不羁好胜心极强的人,否则又何至于在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中,因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最终导致不治而亡!一代帝王,23岁意外结束生命,是不是带给我们很多想象?

这样联想起来,联想中渗入自己的思考,将有助于启发更多人思考的问题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客观、公正的表述出来,自然就成了文章。

如果你再在产生这些故事的大地上走一走,这些故事就会跟着你的呼吸和脉搏自远古走来,让你有了与故事主角对话的机会。

最近文章:

年轻时,崇拜一个人并没什么错!

一切悲伤皆可疑

我的家乡,未必是你想象的模样

面对春天,许给自己一个诺言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这一年,走向远方的脚步很凌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