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CEO张勇致股东信:服务好本土,才有资格全球化!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今天,我和你聊聊阿里巴巴CEO张勇的致股东信,和本土市场对创新的支持作用。
7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20财政年度报告。大家最关心的是,马云的持股比例降到了4.5%,和天猫淘宝总裁蒋凡被除名阿里合伙人。而我更关心的是集团CEO张勇的致股东信,因为这是他去年9月,正式就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后的第一封致股东信。
在2018年发布的致股东信上,张勇还在强调:阿里巴巴的最终目标不是从中国卖向世界,而是从世界卖向世界,要诞生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平台。
而两年后的今天,张勇在公开信里说:阿里巴巴的下一个目标,是服务中国10亿消费者,在阿里平台上实现人民币10万亿元的消费规模,并基于此全面走向全球化。
这看似是现阶段世界市场的写照: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受阻。
阿里也更集中在中国本土市场,而不再是全球扩张了。但我觉得,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个重新重视中国市场的转折,来得恰到好处。
世界上成功的经济,都是在本土做好了,再向外输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大都是在本土站稳脚跟,再国际化。
原因其实很简单:企业经营是实践的艺术,需要在市场中不断完善。连能够让自己不断锻炼业务能力、完善业务水平的本土市场都没做好,海外市场的成功就成了空中楼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对于中国快速崛起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我们在WTO之后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时,对人家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缺乏了解,经常出现有意无意破坏规则的情况。
究其根源,还是中国市场的规则不够健全。企业在本土市场,没有建立起适应规则的运营体系。
所以,借着现阶段反全球化的小回潮,我们正好有时间认真经营好国内市场,把因为高速发展而落下的功课补齐。
在本土经过锻炼,实力强大了,才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立足。
认真服务好国内客户,才能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和国内合作伙伴能够长期合作,和国外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才有基础。国内大企业更多并购,而不是抄袭复制,和全球的科技创新企业合作,人家才会更放心。
企业经营,是实践的艺术,创新也是。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创新更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情。创新不光是产品与服务,我们一直强调的“产业侧创新”,就是与市场互动,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也是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创立的第一天,阿里就一直是非常创新的企业。张勇对阿里的创新,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张勇是2007年才加入阿里的,并不是阿里的老人。能做到董事局主席,是马云的眼光、胸怀,也是他自己的能力所致。
张勇最重要的贡献,我认为是2015年就任阿里巴巴CEO之后,推动的“小前台、大中台”战略。也就是说,整合所有后台资源,对前台的灵活尝试形成强大的支持。阿里巴巴业务的不断创新,和这个“小前台,大中台”战略有很大关系。
今年,张勇更是宣布:将向中小企业,开放20年来沉淀的所有数字化能力。也就是说,国内的中小企业,也有机会利用阿里巴巴强大的中台赋予的能力,在中国市场上不断创新,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找到新的市场空间了。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其实擅长创新,尤其擅长应用创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40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政府的灵活开放的政策,也得益于一大批企业家、创业者的探索尝试、勇于创新。
有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能让中国企业家们发现机会;有阿里提供的数字化平台,能让企业家们不断打磨产品、完善服务,真正掌握住机会。持之以恒,中国的创新一定会越做越好。
有了中国市场的历练,等到全球化的春风再度吹起的时候,中国制造一定能在全球成为产品创新性和高品质的保障。
我们中国企业家,只是还不太擅长运用高科技,但思路明确了:创新是根本,运用科技是手段,这样的战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加入我们【科技特训营】,你会找到一大群一起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高科技支持创新的同道中人。
据说,日本人的特点是,把最好的产品留给本国消费者。而我们从改革开放开始,就是把最好的产品出口供应国外,所以一度“出口转内销”成了高质量的代名词。希望中国企业也能向日本学习,像吴晓波老师倡导的“新国货”那样,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国人。
因为,经过了国人的消费体验,帮助企业完善了产品,再加上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全世界就都可以用上更加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了。
我认为:这才是“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正确解读。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