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的中医药对策

教授:何浩、张玉亮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 的原因,与宿主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耐受有直接的关系。 目前认为所以产生免疫耐受,与机体在免疫系统尚未 建立或完善之前,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袭,以致免疫系统 对乙肝病毒不能识别,因而产生免疫耐受。抗病毒药 物仅能杀伤血液、体液内的乙肝病毒,对在肝细胞内发 生HBV-DNA整合的病毒无能为力,从而造成抗病毒药 物作用有限,这也是慢性乙肝迁延难愈的原因。因此, 打破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耐受,这可能成为治愈慢 性乙肝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和药 物。我们运用中医理论来探讨免疫耐受的中医病因病 机,试图藉此寻找到有效的中医药对策。

1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的中医学原理

免疫耐受的产生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是乙 肝病毒的侵入。内因是胎、婴、幼儿期机体正气不足, 外邪人侵后损伤先天之本——肾精、肾气。

笔者认为乙肝病毒属中医学中的湿邪。主要理由 如下:①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体液、血液接触传播,具有 明显的“湿”性。②乙肝病毒侵人人体后,绝大多数发 病缓慢,病程长而反复难愈,具有典型的湿性粘滞特 点。③慢性乙肝的临床表现腹胀、乏力、困倦、纳差,晚 期所出现的水肿、腹水、尿少,舌苔白(黄)腻、脉弦滑, 均为湿邪的表现。

正气不足、先天受损是产生免疫耐受的病机。现 代医学研究证实,宫内感染乙肝病毒均可产生免疫耐 受。成年后感染多为急性乙肝,大多不会产生免疫耐 受。中医学认为宫内感染,必定损伤先天之本——肾 (肾精、肾气)。肾气受损,正气之源不足,正气就不足 以逐邪,因而造成免疫耐受。成年后感染,因肾气足, 正气盛,足以逐邪,故多为急性发病,亦不易产生免疫 耐受。所以提出湿邪内侵,伤及先天,肾阴肾阳的不 足,特别是肾阳的不足是产生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的病 机假说。

笔者将慢性乙肝常见的证型按寒热归纳为:①无 症状型: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未见异常, 仅表现为HBsAg阳性。病机:先天受损轻微,肾阴肾阳 无明显亏损,但不足以鼓舞全身正气驱除湿邪,机体长 期处于邪正两相安的状态。②偏寒型:有或无肝病的 常见症状,如腹胀、乏力、纳差等,尚可有形寒肢冷,畏

张玉亮#

寒喜暖,舌淡、苔白腻,脉滑。病机:先天受损较无症状 型重。肾阳不足,无力温煦,湿邪蕴藏体内,浸淫肝木, 而致肝气不舒。肾精不足,无以供养肝木,肝阴足,肝 气偏旺,横逆犯脾,脾气虚而不能运化水湿,内外湿相 加而致湿邪益重。湿为阴邪,多显寒象,临症所见多为 寒湿、肝郁气滞证等。③偏热型:症状有明显的热象, 如喜寒恶热、口渴喜热饮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乃是偏寒型的加重期,主要病机为:正气较弱,湿邪内 蕴日久而生热。故临床多以湿热见之,但究其根本仍 是寒湿所化生。

2免疫耐受的矫治

2.1治法免疫耐受仅是慢性乙肝的病因之一,其矫 治过程中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急则治其标,缓 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施治。但益气、补肾、温阳是关 键。在湿、热症状明显,临床辨证属实证时,不可妄用 补法。在无症状型和偏寒型的治疗中,为免热性药助 湿生痰,亦不可滥用温补之法。当以微温之剂缓补之。 笔者认为肝中湿邪的祛除既要靠下焦肾阳的温煦,也 需要中焦脾的运化,上焦肺的宣散。

2.2方药根据对乙肝病毒免疫耐受的认识,我们组 成以锁阳为主药的中药复方,旨在以此来打破免疫耐 受。药物组成:锁阳、参须、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 泻、茯苓、柴胡、甘草。本方以锁阳、参须温肾益气为方 中主药;山茱萸、生地黄为滋阴之剂,防温补太过,为方 中辅药;佐以泽泻、茯苓健脾祛湿;柴胡、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方中柴胡属辛凉解表剂,归肝经,既能凉解宣散 郁热,又可作引经之用。本方适用于表面抗原阳性的 健康携带者,轻度、中度慢性乙肝无明显偏热象者。可 单用或配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当有轻度热象时配合清 热解毒的抗病毒中药。但应慎用于湿热较盛者,以防 助邪。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锁阳、人参、生 地黄、茯苓均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显著提髙免疫 抑制状态下的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力,对特异性 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