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精明皇二代——汉明帝刘庄

难得精明皇二代——汉明帝刘庄

发布时间:08-1207:33历史达人,优质创作者

【名人简历】

汉明帝(28-75年)刘庄,字子丽,庙号显宗,东汉第二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初名刘阳,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年)即皇帝位。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壬子(初六)日(9月5日),死于洛阳东宫前殿。在位十九年,死时四十八岁。葬于显节陵。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

【历史功过】

明帝之世,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

【成语典故】

白马驮经

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

释义:用作佛教始人中国的典实。

赏析:相传汉明帝夜间梦见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殿廷间飞行。第二天卜梦。傅毅说,梦见的是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情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摹写浮屠的遗像。蔡情等后来和天竺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蔡情等又带回佛经《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的立像,明帝令画工绘制佛的图像,安放在清凉台和显节陵上,经藏在兰台石室。蔡情等是用白马把佛经驮回洛阳的,明帝因此在洛阳城雍关之西,建了一座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后来都是在这座寺庙里圆寂的。唐张继《宿白马寺》诗: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迹。”

【生平大事】

勤政皇帝

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雍正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

不画马援

明帝刘庄是个比较谦恭的皇帝。他知道,刘家王朝的中兴,除了父皇刘秀的雄才大略之外,主要是得力于为其卖命的一批功臣。为了表明对有功之臣的敬重,他决定在南宫云台画像,以示对其功绩的永远纪念。当时在云台被画像的有二十八人,故称“云台二十八将”,以邓禹为首,后为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弁、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祜、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铫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后来。又增补王常、李通、窦融、卓茂,计三十二人。

云台画像后,刘庄组织众文武大臣前去参观。骠骑将军东平王刘苍看后发现,右将军槐显侯万修和骠骑将军昌成侯刘植,功劳并不显赫却上了画像,而战功卓著的伏波将军马援倒没画上去。过后,刘苍便问明帝:“为什么伏波将军没画上去?难道他有什么过失吗?”明帝听后,没有回答,只是微微一笑。这一笑,刘苍忽地明白了。原来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就是明帝的妻子,时已为皇后,即历史上有名贤后马皇后,为了避免外戚的嫌疑,明帝有意没把自己的岳父画上去。众位大臣知道这件事后,无不称赞刘庄为有道明君,更加忠心耿耿的为其卖命效力。

汉明帝拒封姊子

明帝即位不久,他的三姐馆陶公主便上殿求见说: “陛下承继了父皇大业,做了当今皇帝,不会忘咱兄弟姊妹之间的情谊吧?现在姐姐的儿子已十六岁了,十分聪明。请给他个官做吧!”

明帝听后微微一笑说: “同胞之情,何时能忘?怎奈父皇临归天之前,遗嘱甚切: '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为政。’弟初登皇位,不敢失父之制。不过,对于外甥,请你放心,将来我会照顾的。”

随后,刘庄给了姐姐十分丰厚的赏赐。馆陶公主虽没有为儿子要到官做,但得到大量的金钱,也就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刘庄对姐姐的要求没答应,但处理婉转得体。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知道,父皇在位的时候,之所以对亲属不封高官,但予厚赐,是因担心亲属参政,不但关系不好处理,也易结党营私,难以控制。自刘庄婉转地拒绝了封姊子之事,其他人也就更不好意思伸手要官了。

【秘闻轶事】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名人评说】

范晔: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而钟离意、宋均之徒,常以察慧为言,夫岂弘人之度未优乎?显宗丕承,业业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胜。备章朝物,省薄坟陵。永怀废典,下身遵道。登台观云,临雍拜老。懋惟帝绩,增光文考。——《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历史遗迹】

汉明帝显节陵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在陵前留有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白马寺

白马寺号称中国佛教的“祖庭”,是汉明帝“感梦求法”的直接产物。汉明帝为了方便西域僧人翻译佛经,于永平十一年(68年)在洛阳创建了白马寺。一经建成,白马寺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先是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在此译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经;后有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此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此后,又不断有汉文佛教经典在此译出。

正是由于白马寺不断的译出佛教经典,佛教才得以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中国佛门弟子尊为“释源”,即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发源地。

白马寺至今仍保留了许多东汉遗物,例如山门上嵌着的“白马寺”三个字的青石题刻,以及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都是实实在在的东汉遗物,是为白马寺,也是中国佛教的最早古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