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圆明园的晚霞
(这是一篇三十年前的旧作,为了凑成我的北京系列拿来献丑了。)
那是一抹难以忘怀的晚霞,它激起我情感的涟漪和思想的浪花。
那天,在京学习的小吴陪我去颐和园玩。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和规模师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来京者无不以一游为快。园内大幅浏览图上有一段文字介绍:
清朝进入“乾隆盛世”后,皇家园林的兴建也随着进入了空前规模,在北京西北郊,营造了楼台亭阁绵亘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区,总称为“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今颐和园)、畅春园和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三山五园”全被焚毁,后修复了颐和园等部分,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再也无法修复。
颐和园已美不胜收,圆明园又何等天姿国色?一睹为快之念油然而生。但此时已照中天,赶到那里还有好一段路呢。“没什么好玩的,一个荒园子罢了。”小吴试图劝止我。但我执意前往,心里期望着,总该留下些什么吧?公共汽车向郊外驶去,我一边欣赏车窗外的景物,一边听着小吴的叙述。
窗外不时掠过一些单位的门牌:中央民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圆明园遗址虽已辟为公园,但游客不多,去那儿的多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学生。”
又掠过几块牌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传说要修复圆明园,不知因为难度太大,还是耗资过巨,总不见动静。”
说话间已到了目的地:圆明园还包括毗邻的长春园和万春园,故又通称“圆明三园”,面积五千多亩。该园创建于1709年,此后150多年中,几乎年年续建。康熙以后几代皇帝不仅长期在园中居住,还在些举行朝政、宴会等重大活动,圆明园成为仅次于紫禁城的政治活动中心。圆明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江南名园的胜景。园内东北隅有一组西式宫殿和苑景,俗称“西洋楼”,这是由乾隆时在宫中供职的传教士设计的。
然而如今莽莽荒草中只留下西洋楼、石桥等几处残迹,准确的说只剩下几块石头。但从这些雕凿精减的石头石柱中,不难想象圆明园昔日的华丽、雍容、壮观。园内的游人确实不多,主要是年轻人,还有一些侨胞。也许一个民族的耻辱比她的光荣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原不想重游的小吴对我说:“不知为什么每次来这里,我总觉得我特别爱国,简直是热血沸腾。”我是初游,感受更强烈了。天色已晚,我仍无去意,我伫立在遗址残迹前,看落日的余辉在那些石柱上,由金色变成红色,由暗红变成黝黑,像是几根正在焚烧的柱子,它身后的霞光通红通红的,宛如冲天的大火,火光中我看到圆明园的末日。
圆明园曾遭受过两洗劫:第一次是英法联军为迫使清廷不平等条约,入侵北京城,占领圆明园,这伙强盗先是大肆抢掠,然后纵火焚烧,遭此劫难,圆明园从始一蹶不振,虽然清朝统治者为满足奢侈淫佚的需要,不断在废墟上大兴土木。但未及修好,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圆明园又一次遭到洗劫。这次是中外强盗合伙进行的毁灭性破坏。当时京城内一片混乱,腐败的清朝八旗兵丁和恶霸地痞勾结,在外国侵略者洗劫后,又明目张胆地将园中残余的宫室内拆梁卸柱‘搬砖运瓦掠去拍卖。繁花似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血汗的一代名园,就这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摧残下,终于变成榛莽丛生的废墟。
我置身在如血如火的霞光中,总在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模样,苦苦思考总也想象不出来。几天后,我却在中国美术馆如愿以偿,那是一幅描绘圆明园的画,记得画名是:夕阳的辉煌。死气沉沉的黄色基调,一派酒池肉林、穷奢极侈的景象。我佩服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他画出那非凡的楼台殿阁、廊榭山石,但我更欣赏画家所表现的意境,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觉,一种强烈的刺激观者神经的回光返照。圆明园,记载着一个古老帝国的衰败。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已建起一座更加宏伟的宫殿,一座现代文明之宫。圆明园所在的海淀区几乎集中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全部精华,那是世界上少有的智力密集区。遗址附近现有高等院校50所,包括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有中国科学院、中央部属和北京市属研究所138个,共有科技人员8万,在这里学习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有10万人,各种专业近千个,一流的实验设备,每年推出的科研成果数以千计,其中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旧文化的废墟上建起的这座新文化的大厦,不独有金碧辉煌的外观,更有磁石般的内在魅力,它吸引着众多才华横溢的炎黄子孙。我的朋友司徒卫,一位年轻的博士,放弃国外的高薪聘任和优裕生活,毅然回到祖国,来到遗址旁的清华园。我不知道,他是否看到过那一抹如泣如诉的霞光。
(写于1987年夏)
北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