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游沙玩水看敦煌
“敦煌一日游”的线路是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先自然景观后人文历史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这座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湿的沙土层,风吹沙粒振动,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故名。据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为敦煌一景。大自然现象中这一种奇观也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进入鸣沙山景区,为了便于沙地上行走,游客都要穿上桔红色的鞋套。景区内有不少游乐项目,但大多数游客都会选择骑骆驼登山,领略驾驭“沙漠之舟”的乐趣。
登上山顶后还可以体验滑沙而下的快感。虽然也有沙漠越野车、滑翔飞机游乐项目,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以更自然原始的方式亲近沙漠,体会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导游告诉我们,景区将要建造沙雕公园,那时游客可能玩的时间会更长。但我还是更喜欢那种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看!这对“母子戏沙”玩得多开心呀。
月牙泉在鸣沙山下,因景区内的罗布麻、枸杞等药材很多,故又称药泉。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去鸣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那是摄影爱好者的黄金时段。等不来落日晚霞,我只好拍下这些千年的胡杨和旱柳。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卢浮宫,位于甘肃敦煌县城外25公里的大漠之中,是我此行的最后一站,敦煌旅游的压轴戏——参观莫高窟。早听说为了更好的保护敦煌石窟,景区对游客进行严格的管理。所有游客必须通过网络形式预约才能正常参观莫高窟;所有游客在实地参观莫高窟之前,必须首先在数字展示中心通过两部时长各20分钟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梦幻佛宫》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影片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 。然后乘坐摆渡车从数字展示中心抵达莫高窟,根据团队和散客分组后,由讲解员引导按照既定路线进洞窟参观;参观结束后再乘坐摆渡车返回数字展示中心购物或休息。
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整个莫高窟参观活动用时将由原来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至180分钟,而游客在全部洞窟内的时间将压缩到75分钟。
通过这种参观模式,既可缓解洞窟压力,减少游客参观给珍贵而又脆弱的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威胁,还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满足多种参观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参观体验品质;同时,景区还建立陈列馆,能让游客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文化。石窟里是不让拍摄的,下图那些精美绝伦的雕刻都是陈列馆里的复原品。
游沙玩水看石窟只一天是没法真正看懂敦煌石窟的,甚至不少人毕其一生都在研究它,由此兴起一门新学科——敦煌学。说起莫高窟的发现和发掘,人们往往说起王道士和那些西方的文物盗贼。其中一位学贯中西的法国探险家引起了我的关注,他就是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就学于巴黎大学,主修英语,后入法国汉学中心学习汉语,继入国立东方语言学校,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志力于中国学研究。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
1935年秋,一位在法国留学的中国青年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全书共分六册,约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十分惊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他内心感到一种震撼。从此他立志并把一生交给了敦煌这座艺术宝库,此后经常书鸿及几代人的努力,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并成为了中国的敦煌学研究。
然而,这些东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常书鸿几十年的敦煌守护中,经历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种种不幸和打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致力传承和发掘敦煌这一世界文明瑰宝。尽管[从藏经洞里被掠走的经书遍布世界,但也有不少海内外有识之士捐资保护敦煌,今日之敦煌已成为世界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