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笔记:纪录片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看了上一篇文章后,有同学问到如何理解纪录片多样性和多元化,我是这样解释的:现在你们看的纪录片,大多数是从电视上看的,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他们都代表一种文化,即主流的文化。但是还有很多非主流文化是看不到的,或者是很少能看到的,他们属于独立纪录片。在国外这些独立纪录片都有他们独特的播放渠道,也有部分进入媒体播放。
我认为纪录片是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客观的社会现实。应该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如问题和弊端,让人们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更理性的选择和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认为纪录片文化应该多元化,例如我们看的某些同性恋题材的纪录片,当然这是表现一种比较小众的边缘的人群,也应该对这些有所表现。我不否认我们还是以弘扬主旋律,宣扬中国梦这种主流文化纪录片为主,但是我们当下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反映环保问题的《唤醒绿色虎》《穹顶之下》,其实它也是反应现实问题,指出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带有批判性质的,你可以把它看成是非主流纪录片,但是我们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我们观众希望了解的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面,所以我觉得纪录片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呈现。
诚然,独立纪录片里也有良莠不齐,有非主流的,有反主流的,有相当一部分不适合在大众媒体上传播。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如果只有一种文化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如《走出死亡陷阱》讲的抑郁症,《星星的孩子》讲的自闭症,这些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关爱。《对岸》中难以维持的土法造纸,《鞋匠伯伯》中香港老年人生活的艰难,都需要我们了解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和各种问题。我认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相信我们的文化修复功能,我们的社会改造力量。
有人调侃说有两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和世界纪录片。意为中国纪录片是不需要普世价值的,我认可这一说法。中国纪录片要走出去,一定要与国际接轨。我曾经比较过CCTV和NHK拍摄的《丝绸之路》,中国纪录片要走出去,一定要学会用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对于学习纪录片的同学,我建议不仅要看中国优秀作品,还要看国外经典作品,不仅要看媒体纪录片,也要看作者纪录片。在各种类型的优秀纪录片中汲取营养,在学习、借鉴和批判中吸收创作的精华。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之日,才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成就之时。(续完)
以下公众号值得关注:
一个非典型博士的公众号——江凌
一个逗比教授的公众号——小强传播
一个中国版的《纽约客》——深圳客
一个企图把人拉入新媒体正道的公众号——谭天论道
关于纪录片及其他问题可到分答上来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