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地球的圈层结构(下)(新教材)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它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N和O。
地球的外衣——大气层
连续而不规则;循环运动;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3)岩石圈
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特殊圈层。
注意:岩石圈≠地壳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特别提醒
(1)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读下图,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壳②—地幔 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即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答案:1.B 2.B
【解析】1.从图上来看,①不仅仅是地壳,地壳的厚度大约是17千米,不可能达到3000千米,所以A错误;在①处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加快;甲波由①处进入②速度是急剧下降,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2900千米的地方,故选B。
2.莫霍面大致是从地面往下33千米的厚度,而古登堡面位于地表下2900千米左右,所以X处为古登堡面,故选B。
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列各题。
3.关于图示地球内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③④为岩石圈
B.M为古登堡界面
C.软流层是地震的发源地
D.地幔的物质状态是固态
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答案:3.D 4.B
【解析】3.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所以D项正确。4.略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因此,生物圈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 ,A+B+C是 ,
D是 ,C+D+E是 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答案:(1)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波速明显加快
(4)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三、课堂小结
四、课外作业
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地震波的研究。图甲为地球内部圈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图甲 图乙
1.若图甲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
A.外核、内核、地核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D.地壳、地幔、地核
2.图乙中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400千米
解析:第1题,岩石圈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b表示地壳,a表示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c表示岩石圈。第2题,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改变,图中显示,在地表以下5千米处波速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1.C 2.A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于原油主要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