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减碳咋协同?须加快能源转型
化石能源消费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但距离美丽中国的目标、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差距,大气污染防治依然是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国按下了减碳的加速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蓝天保卫战总体形势如何?如何统筹好大气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以及中长时期,如何寻找碳中和背景下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路径?
1
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次污染物浓度在下降,二次污染特征日益凸显
十三五”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两项大气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包括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其中,去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3.1% ,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从今年情况看,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目标概率很大,预计将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说。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以空气污染物控制为主,兼顾气候友好。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我们把治标和治本非常好地结合起来,控制措施从单一污染物向多种污染物来过渡,取得良好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表示,我国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同步上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排放先后通过拐点,一定程度和能源消费总量脱钩,这也是能源转型的结果。
以机动车污染控制为例,郝吉明介绍,我国不断推动车、油、路一体化控制进程,排放标准与国际上最严标准接轨。“加严新车排放标准是机动车污染排放达峰并下降的最关键措施。通过各种措施,交通领域氮氧化物排放消减了60%,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他污染物消减超过了80%。”郝吉明说。
“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整体还处于初期阶段。”郝吉明说,我国目前实施的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达标标准为年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与世卫组织过渡期第一目标值“接轨”,与世卫组织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指导值还有很大差距。
“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次污染物浓度在下降,但二次污染特征日益凸显。从超标率情况看,臭氧超标率已经超过PM2.5,即便在京津冀,臭氧超标率也超过PM2.5,在南方臭氧超标率远远超过于PM2.5。”张远航表示。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对深度治理大气污染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