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到底是要去什么,听莫言、余华怎么说

果果文史风 2020-03-03 11:53:17

重要时刻挺身而出,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要么呐喊、要么出击,这便是英雄。我国就是一个从来不缺少英雄的国度,当代面对急切突发事件,自愿请战的白衣天使就是英雄,就是民族大者,可他们的角色曾经也被无数次诟病,被不理解,被抨击,甚至被陷害、被捅刀子。看来大担当者必然背负大疑惑、担当大险阻。

近现代以来甚至在当代,鲁迅都一直被人用异样的阳光看待甚至攻击着,这种事情持续了近百年,如今仍然是极端者茶余饭后的抨击对象。当然了,之所以被攻击,说明鲁迅必然有“得罪”其的地方,不过鲁迅能长达百年占据着中国近现代的思想界、文学界乃至教育界、美术界,那说明先生肚里有墨。

或许你已看得明白,鲁迅被人喜欢的地方远多于被人诟病的地方,同时喜欢鲁迅的人也大致多于不喜欢他的人。总的说来,鲁迅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自豪者。话又说回来了,同样被擎得至高的人,缺点也一览无遗,尽管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一部分声音深深刺着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2010年以后开始的“去鲁迅化”声音可谓是叫人大跌眼镜,这个一项和蔼的大文豪咋就从“神坛”上跌下来了?

故事是这样的,犹如先生书中所述“可憎敌人的手段血淋淋”,合上书本和现实后,鲁迅重回教育界、重回文化圈、重回文学阵地、重回家庭,那个被侄女(鲁迅三弟周建人之女儿)误解鼻子撞墙撞平的伯父鲁迅是怎么言语诙谐又饶有趣味的,在残酷的时代面前他又是如何轻声细语解释现实黑暗的;他同侄女说——我碰壁碰的。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其实鲁迅在家人朋友面前完全不像个“正经人”,一旦他从艰涩的古书或繁复的古文钩沉工作中脱身,他就发疯般的“享受”世界,据说他教孩子(周海婴)总是乐此不疲没遍没数。他见朋友时欢快的心情完全“另类”的造型更叫人啼笑皆非,一屁股就坐在人家桌子上像极了孩子,一点也不像全副武装国民党官兵追缉的目标。

或许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繁重的工作量和偌大的民族责任,让鲁迅压力激增,他彻夜工作时,常常陪伴的有两样,那就是一盏夜灯和准备足够的烟卷。夜以继日和烟不离手也是加剧先生肺病的关键。

一个同时代不同人生观的人多的去了,胡适何其洒脱(当然除了老婆管得严一点)、梁实秋一心向外、林语堂面对诸事谁爱管谁管。

多年后依然能初心不变,一众文人中怕是不多。鲁迅就是其中一个,即便中年回到家乡,他依然是那个热血少年模样,看到祥林嫂遭遇魍魉、看到闰土自觉跌入尘埃、也看到阿Q那印堂上显示的无处逃避、孔乙己自欺欺人得过且过、华老栓殷切购买人血馒头。

深夜不敢入睡,只因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狼子村的佃户前来交租,晚上依然睡不着,因为他们已经开始人吃人了。“吃人”!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黑暗里有人万丈光芒,有人也一身铁锈,时代使然,侠之大者肩挑泰山、无心者沦为贩夫走卒顺流东去。有人为民请命埋头苦干勉强直立,那些逆行者身能挡风遮雨、“识时务”者自然化为烟土销声匿迹。一声呐喊叫人无地彷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遮风挡雨!

一百年后先生始终是被教育工作者们搬下了教科书,2010年“去鲁迅化”风风火火在校园里欲演成势,一调高过一调。先生的散文《风筝》率先从九年义务教育丛书中下架;“鲁迅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遥远了、他的文章深奥难懂、言语太多晦涩、鲁迅其文阴森森如入古道,为了更好的引导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将鲁迅的文章从课本中移除。”

专家们“言之凿凿”,“去鲁迅化”也确实减轻了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去”之有理。那么是不是鲁迅的文章真就没什么价值了呢?

昔日《阿Q正传》等小说走进东亚文坛时,甚至被日本出版社译成盲文,供东海之滨一衣带水的邻邦子弟学习。作为韩国评论家也说过,鲁迅是东亚文学圈地最广的作家,甚至是和卡夫卡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家莫言又是怎么看待鲁迅的呢,莫言眼中的鲁迅文学又会是什么样的?

莫言说自己从小就读鲁迅,就像今天的我们一样,从小学开始读背鲁迅的文章一样,莫言也是从小就模仿鲁迅;

从小就是受鲁迅的影响,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

莫言被记者采访时坦言称:“愿意用自己所有的长篇小说换鲁迅一个中篇都换不来。”莫言一共创作十一部长篇小说,而且几乎每一部都是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作品。其实早在莫言之前,我国当代在国际文坛上最先赢得高度关注的作家余华对鲁迅的文字也有着独到认识。

余华一开始是憎恶鲁迅的,后来余华对鲁迅的认识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因为小时候老师一直让背诵鲁迅的文章,久而久之余华便心生憎恶,直到成年后不经意重读《狂人日记》时,这一切都改变了。余华翻开丢在一旁很久的小说慢慢品味:

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作家余华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他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一些不怎么出名的作家也想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愕然写下几万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依然很正常。

在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出版后,主人公福贵的性格特点让人们忆起了那个腐朽自甘堕落的孔乙己。在文学界余华是公认的鲁迅精神继承人,余华也表示自己的文学思想受鲁迅影响最大。

借着这个契机重新翻开鲁迅那些笔墨轻快、饶有意味、思想饱满的文字时,是让人轻松的,让人回味的,在压力倍增的当下生活里,先生的文字显得亲切,也平易近人。

其实鲁迅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还是挺多的,这些作品不仅文字优美,还被堪称为现代文学的典范,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范本,所以在文学艺术性上是不具任何争议的,比如这篇《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去鲁迅化”的确给孩子们的身心带来了短暂的轻松和愉快,但同时也给他们暂时弱小的肩膀留下了承担社会责任感的遗憾!

参考资料:

2011-01-29 刘继明《“去鲁迅化”与中国的思想文化危机》

2015-08-29 余华《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2016-10-19 莫言《谈到鲁迅,只能用天才来形容》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少年闰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