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养性与“男重义·女重情” | 《竞石说》

幼年养性与“男重义·女重情”
我们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父母该怎么做?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女的教育有别的。
对于平民教育,西方强调的是知识教育,认为教育不应该有差别,男女更不应该有差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古时候的大部分农民是不识字的,读书识字的私塾教育是士绅、乡绅阶层以上的家庭才有条件拥有的。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强调的是“男女有别”、“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个性化教育。男女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完全不一样,男女之间的绝对平等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只能追求有限平等、人格平等。
如果越过知识教育层面,从智慧教育层面看,男女的天性也一定是有别的,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开启男女有别的内心智慧,才能做到高维度的男女教育平等。
(三)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认为,应该培养“男主外、女主内”,因为主外的事业追求需要强调义,主内的家庭一定要强调情。
“外重义,内重情。”
对外的事业应该讲是非对错,讲道理、道义,对内的家庭应该讲孝道,讲恩情、感情。
今天的很多家庭不和谐,大部分原因是在今天的家庭关系中,不符合这个男女的先天之性,把家庭关系中的次序搞混乱了。
(四)
正是因为男女职责上有分工,“男主外,女主内”,那么对他们道德要求也就各有侧重,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夫义妇德”,男子必须有恩义、情义、道义。
丈夫不能因为自己在外工作,又有经济实力,就可以随意见异思迁,因此“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宋弘作为讲求恩义的典范一直传颂至今,而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则为人所不耻。
与之相对,妻子必须有良好的德行,这样才能言传身教,把儿女教好,甚至把孩子培养成圣贤君子,使家业隆盛、代代相传。
中国几千年来,离婚率极低,就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夫义妇德”教育。而现在中国离婚率越来越高,就是因为体制教育只实施了男女平等的知识教育,只追求表面上的教育平等,反而远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男女有别教育的内在深层次含义和智慧。
(五)
“男女有别”,是最简单而又最不容易搞清楚的,最有争议的词汇。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完全照搬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男女有别的教育体系,当然是不合时宜,而且有些内容确实是糟粕,确实应该摒弃和革新。但是,很多人反对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有别的教育,有些却是由于没有弄清它的真实含义所导致的。
很多人只喜欢听“男女平等”的说法,却不喜欢听有人说“男女有别”。好像一说“男女有别”,就是重男轻女的封建主义思想在作怪。
其实不然,“男女有别”正是古人小致思维,大致立法等,对不同的人事物,如何做出因时,因地,因事,因物等入情入理的分析,合情合理的安排,乃至宏观规划,细微推敲等。
事实上,一旦进入社会现实中,男女还是有差别的。

(黄竞石.2020.12.18)


本文为《竞石说》卷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之第十一篇
《竞石说》——从“文以化企”到“文以化人”的思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