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这类糖尿病不仅致聋,还只传女不传男…… | 大内“泌”探

不想错过每日推送?

到底是个什么特殊类型?

随着糖尿病在当今社会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对于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临床诊断上较为容易,而有时,某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非常“狡猾”,险些逃过了临床医生的“火眼金睛”。

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通过一则病例,抽丝剥茧地让我们识别这个“狡猾”的疾病!

病例回顾

孙某,女,33岁,发现血糖升高6个月,产后2个月。

家族史:母亲患有糖尿病,发病年龄50岁,患病7年开始应用胰岛素;姥爷患有糖尿病,发病年龄80岁,单纯口服药;小姨患有糖尿病,41岁发病,单纯口服药;四个姑姑患有糖尿病,50岁左右发病,其中2人正在应用胰岛素。

现病史:备孕时曾测空腹血糖,正常;妊娠24周口服葡萄糖负荷试验(OGTT)诊断为“妊娠期显性糖尿病”,给予地特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降糖,产前全天胰岛素总剂量30单位,产后胰岛素总量减为10单位,产后1个月后全部胰岛素停用;妊娠前高血压病史2年,最高150/100mmHg,未系统诊治;妊娠12周发现尿蛋白2+ ,诊断为“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应用拉贝洛尔降压;妊娠36周+5时因“重度子痫前期”,行剖宫产手术顺利分娩6.1斤正常男婴;产后自行停降压药,血压140~170mmHg/90~110mmHg之间。

查体:血压 178/110mmHg;心率 100次/分;面容及发育正常,身体质量指数(BMI)16 kg/m2;听力初步查体(手指摩擦音)无异常;无多毛、黑棘皮或多血质外貌及紫纹,无皮下脂肪萎缩,四肢肌力正常;无阴蒂肥大、头颈、心肺、腹部、四肢查体无异常。

入院诊断:糖尿病(分型待定);糖尿病肾病(待查);高血压(原因待查);高血压3级(极高危)。
入院检查:
  • 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系列;阴性;

  • 尿常规:pH 5.5;尿蛋白2+;红细胞、酮体、葡萄糖(-);

  • 24小时尿蛋白定量:0.5g/d;

  •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1次/分;

  • 血乳酸:1.7mmol/L;

  • 血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血脂、离子无明显异常;

  •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未见神经传导异常;

  • 眼底检查:双眼底动脉硬化、左眼底出血。

图1. 患者入院后眼底检查结果
(图源李玲教授会议PPT截图)
  • 针对高血压的辅助检查血钾正常(3.9~4.2 mmol/L);醛固酮筛查:2次不同日,立位筛查肾素/醛固酮(ARR比值)<25;皮质醇系统绝对值、节律、午夜水平等均未见异常。肾上腺增强ct:左侧肾上腺体部稍增粗;肾动脉彩超:双肾动脉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虽然患者症状和体征并未显示听力障碍,但在耳鼻喉科对其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时,发现患者双耳感音神经性聋

图2. 患者的听力检查结果
(图源李玲教授会议PPT截图)

病例分析:综上,患者年轻、消瘦、糖尿病家族史中包含母亲和小姨,以及患者自身及其母亲均听力异常,这些特征通通指向一种与线粒体基因突变相关的糖尿病,于是对该患者进行了基因测试。结果不出所料,患者的基因确实发生变异,最终被诊断为“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如果不是听力检查出了问题,很难让医生联想到“基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

图3. 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图源李玲教授会议PPT截图)
基因缺陷和糖尿病,有啥关系?

单基因糖尿病是由单一基因缺陷引起的一类分子病因明确的糖尿病,通常以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方式遗传。部分母系遗传(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率低、确诊率低、临床异质性高,绝大多数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必须进行明确诊断。单基因糖尿病在临床上主要包括:青少年的成年起病型糖尿病(MODY)、新生儿糖尿病(NDM)(暂时性和永久性)、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伴糖尿病的综合征。

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导致糖尿病的机制可能包括:

  • 能量(ATP)生成减少;

  • 呼吸链代谢和电子转运过程(ETC)受抑制,电子堆积于早期阶段,产生多量活性氧(ROS)的产生;

  • 长期暴露于ROS,导致线粒体和细胞内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的氧化损害;

  • 急性暴露于ROS可导致ETC复合物Ⅰ、Ⅱ、Ⅲ和三羧酸循环的某些成分和酶失活;

  • ATP产生减少,以及长期暴露于ROS,将会激活mt PTP(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从而启动细胞凋亡。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为何母系遗传?

线粒体基因为啥和妈妈遗传相关?因为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候,卵细胞不仅为子代提供其核基因,也为子代提供其全部或绝大部分细胞质基因,而线粒体则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之一。

先前的研究发现,由于tRNALeu(UUR)基因突变及线粒体DNA大段缺失,将引起糖尿病及耳聋,称为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MIDD)。最常见的除了MIDD外,还有MELAS综合征(线粒体肌病、脑病、乳酸酸中毒和中风样发作)。所有线粒体DNA缺陷疾病中,有85%突变位点发生在线粒体UUR基因3243位核苷酸A-G突变处。

那么,临床上该如何发现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该病常见的临床特征如下:

1. 起病范围11~68岁,多数为中青年;
2. 起病同普通T2DM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3. 特征性改变:

  • 感觉神经性耳聋(常见):经常先于糖尿病发生;

  • 眼病:黄斑疾病,约86%;与血糖控制好坏无关的视网膜病变;

  • 病:年轻卒中(MELAS综合征)、基底节钙化、脑萎缩、高信号损伤;

  • 肌病:运动后痉孪或虚弱;

  • 心脏病:心肌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 肾病:蛋白尿、肾脏实质或间质性损伤;

  •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植物神经病变;

  • 身材矮小、BMI常<20kg/m2

故事继续……转变!母亲基因检测为阴性?

在一并将患者母亲的线粒体基因进行检测后发现,患者母亲的线粒体基因未见突变!既然母系遗传,为何“糖尿病”母亲基因检测为阴性?难道是基因检测方法错误?并非生母?

影响突变临床检出率的因素:样本的杂胞质程度。一个细胞可能含有数千个线粒体,而突变线粒体是随机分配到子代细胞内的,导致子代细胞间含突变线粒体数不等而形成杂胞质。杂胞质在机体不同组织的不同细胞中也有不同,通常在肌肉中较高(高达92%);而白细胞含量最低,因此个别MIDD患者血细胞的基因检测是阴性的;其他样本如尿液和漱口水均有比白细胞更高的杂胞质性而应被用于MIDD的突变检测。
了解这些后,在此取患者母亲的尿液进行了基因检测,果不其然!母亲尿沉渣线粒体基因检测阳性,mtDNA 3243A-G突变!
实用!MIDD的治疗要点一览

二甲双胍是各类指南推荐为T2DM治疗的一线用药,而MIDD患者用药与T2DM患者治疗有所不同。

在MIDD患者未被明确诊断之前,易被误诊为T2DM而予以二甲双胍治疗;而二甲双胍通过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物的功能,进一步降低MIDD患者线粒体功能;

  • MIDD应慎用二甲双胍及他汀类药物,以防出现乳酸酸中毒及肌病;

  • 确诊后应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 为了延缓耳聋的发生,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要避免过度噪音对听力的损伤;

  • 辅酶Q10是线粒体呼吸链上的电子载体,服用辅醇Q10理论上可改善MIDD患者的线粒体功能缺陷,延缓糖尿病和听力丧失的进程。然而作为目前唯一对因治疗的药物,辅酶Q10尚缺乏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明其对MIDD的确切疗效。

注意!有这些特征的患者需警惕MIDD!
  • 起病早的、偏瘦的T2DM患者;

  • β细胞功能明显降低、需胰岛素替代的时间偏早出现的T2DM;

  • 伴神经性耳聋者;

  • 有母系遗传家族史;

  • 与糖尿病或高血压病程不符的微血管并发症;

  • 糖尿病患者伴有或其家族中有下列表现之一者: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肌、心肌病、黄斑病变及视网膜色素变性、乳酸酸中毒;

  • 可疑的妊娠期糖尿病。

小 结

对于家族史中有母系遗传特征,以及体型消瘦的患者,切不可仅局限于临床症状或者体征,忽视其患有MIDD的可能性,应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将有利于突破病情诊断的瓶颈。

此外,可将MIDD基因筛查、尿沉渣基因检测作为首选的辅助诊断。总之,只有对特殊类型糖尿病也不轻易放过,才有利于提高糖尿病的整体检测率、糖尿病患者生存率!

注:本文整理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20),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的讲课内容。

本文首发: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整理:莫奈
本文审核:徐乃佳
责任编辑:泡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