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带10万人出征,回来只剩3个兵,他告诉皇帝8个字,轻松过关

将军带10万人出征,回来只剩3个兵,他告诉皇帝8个字,轻松过关

“最坚固的要塞总是从内部被攻破”,这是自古至今的一句名言。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在古代,就人口和经济实力而言,北部的游牧部落远不及中原王朝,但他们却总是能够以少胜多,屡屡推翻中原王朝统一天下。在这其中,内奸起了很大的作用。金国灭北宋时,刘豫、张邦都是叛徒,清朝入主中原时,有洪承畴吴三桂甘当走狗,成为世人所指责、践踏的千古罪人。

在南宋后期的激烈的宋元战争中,这样的人也出现了。此人是南宋将军范文虎。范文虎有一个特点,他的用兵能力极其低下,然而他的做人方式却极端的高明,这两者在他身上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为南宋的将军,他面对元朝的军队时一触即溃,畏敌如蛇蝎,说屡战屡败都是恭维他,他的专长就是不战而逃。

但是,另一方面,他精通打点朝廷上下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朝廷上下如鱼得水。从皇帝到大臣,都让他耍得团团转。因此每个人都称赞这位将军是一位不多得的忠臣。在发迹之前,他先勾结南宋大臣陆吕文德,并尽力博得他女儿的欢心。从那时起,他又和皇帝身边的红人、首相贾似道如影随形。凭借如此强大的人物背景,范文虎有了护身符,即使他在天上戳了一个洞也能弥补。所以,即使他在前线屡打败仗,也没有影响到他升官发财。

在南宋生死存亡之际,范文虎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即里通外国,率先投降元朝,成为忽必烈的“忠臣”。范文虎又开始向忽必烈展示他的对付南宋皇帝的手段。与南宋人民相比,元朝的君主来自游牧部落,他们大多数人本性淳朴,哪里见识过范文虎这样的“人际交往专家”,因此不少时日,范文虎就跻身元朝重臣之列。

但是,范文虎的表演太真实了,令忽必烈真的认为他是无与伦比的天才,生怕辱没了他,因此忽必烈一直在考虑尽早赋予范文虎应有的责任,让他一展自己的抱负。元朝十一年,元朝第一次出征倭国,遭受了一次大败,忽必烈不甘,想着要全面征服倭国,但一直缺乏合适的大将。看到范文虎,他突然意识到,如此硬仗恶仗,与范文虎这样天才乃是绝配。

元十六年,忽必烈灭掉了南宋,终于解放了双手,再次向倭国派兵。他从其他地方召回范文虎到北京,向他传达了圣旨,命令他担任东征倭国的南路军统帅。东征军分为东路军和南路军,共有14万人。范文虎负责南路军主力军十万人,这可谓是艰巨的任务。范文虎听到此消息后暗自抱怨。但是面对忽必烈的指派,他不敢回避,所以他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

令人感叹的是,忽必烈英雄一世,却在这次看走了眼,让范文虎这样的平庸者出征倭国。范文虎登陆倭国后,战斗一直打不开局面,就连上天也跟他过不去,突然送他一场飓风袭击,最终元军几乎被摧毁。狡猾的范文虎识得局势,丢下军队不管,提前乘坐幸存战船逃了回来。但是,蛇无头不行,他领导的军队遭受了巨大打击,被倭国军队俘虏杀戮一空。《元史》记载,“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尔”。只有三名士兵幸免于难,逃到了元朝。

范文虎在海外葬送了十万兵将。这是元朝在建国以来的战争中唯一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失败。按照规则,将罪魁祸首诛九族都不过分。但是,范文虎却丝毫没有受到伤害。《新元史》记载,他回国时见到忽必烈,告诉皇帝8个字:“遇风坏 舟,将士沉溺”。忽必烈听了之后,认为范爱卿无罪,既没有杀死他,也没有对他施加任何惩罚,范文虎将军就这么轻松过关了。

范文虎之所以能用这8个词来挽救自己的性命,一个是因为他打了个马虎眼,使忽必烈误以为军队在海上遭受飓风袭击,全军覆没。第二个原因是,以范文虎为首的10万人主要是从前南宋朝下来的“新附庸”,他们不是元朝的主要力量,在元军的战斗序列中属于后娘养的。结果范文虎一直相安无事,活到七十多岁。但是,他的恶劣行为早已使他陷入了可耻的境地。

忽必烈远征军核心问题

忽必烈远征倭国不止一次,但却屡屡未能告捷,其问题核心问题是船只质量低劣以及粮食不足,我不认为区区三个月的粮草准备能在包含路途损耗的情况下解决倭国问题。倭国在元军分散驻屯尚未修筑工事的时候几次反攻过元军占据的壹岐失败,少贰资时战死,少贰资能受伤。一个指挥官亲侄子一个前镇西奉行,基本上就是对方到了搏命程度还是打不赢分兵驻屯的元军,后面元军开始收拢集结主力开始修筑工事准备认认真真搞事的时候台风来了(其实元军当时是因为造船所花的时间太短,所以调用了大量的内河船,而内河船都是大型的平底船,平底船虽然够大但是经受不了海洋的风浪,结果就好像之前东方之星长江沉船那样,浪大点就一定会沉的。如果元军选择准备时间长点,造多点尖底船就不同看法了,至于说到神风,其实有所夸大了。)

单凭几次倭国试图驱逐元军分散驻岛都闹到主帅把自家人填人头的份上,我不看好镰仓幕府的武力。即便台风不来,元军的粮食储备也远远达不到灭国的准备,更大可能是进行30~45天左右的作战时间粮尽退兵,极限在两个月,倭国当时的庄园制度维持不了十万级别军队长期作战需求,镰仓蹦达了这几次就财政破产到下德政令要求归还为了备战抵押地产的御家人土地了,御家人借贷赖账行为一概不接受诉讼,即便做到这样都恶党蜂起乃至北条灭门了。倭国当时的经济模式和环境难以支撑元军进行掠夺物资维持作战。镰仓的搏命反击等同天魔解体大法,搞完架构都崩溃了。

忽必烈算不算古代中国皇帝?

忽必烈曾多次远征倭国,因此在这个历史问题上需要我们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那么意义不大。忽必烈是中国人,不代表他的蒙古兄弟是中国人。忽必烈侵略倭国未遂,而且侵略失败被俘虏的士兵下场不太好,如果一定要按现在的说法,他们都是“中国人”,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汉族”。忽必烈的嫡系有不少北方中原人,战胜阿里不哥夺取蒙古草原的盟主地位主要也是倚靠汉地的经济和人才。

可以说忽必烈本人基本就是个北方人皇帝,类似北魏的鲜卑皇帝。文天祥不答应降元主要在于气节,他也是自己选择杀身成仁,这是尽忠。而他的亲弟弟就选择入元廷当官,以保全家族,这是尽孝,文天祥本人也表示认可。如果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一个所谓的“中原人”,基本可以肯定天祥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简单来说,不要完全用今天的思维方式去代入古人的选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简单化?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意义就不大,国家和民族的观念都是在变化的,今天的蒙古人和当年的蒙古人并不一样。元朝主要还是阶层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

我的意思只是说,如果一定要给忽必烈安个现代的“国籍”,那还是中国比较好,至少是“双重国籍”,他人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今天的中国领土内度过的,而且和中原人有密切的关系。辽国金国皇帝算中国人吗?我看还是算的好,中国境内的契丹族、女真族都算“中国人”吧,中国境内的百越人也算“中国人”吧。

华夏向来比较包容,这没有什么不妥。你以为南朝、南宋人物血统上都是“中原人”?很多南宋人在秦汉时期的父系祖先都是百越,并不会说华夏语。后来选择中原化,不就是“中原人”了吗?和北方民族有什么不一样呢?狭隘只会造成神经错乱,文化认同才是最重要的。再说,并没有说忽必烈是“汉族”,只是说他是“中国人”,这个概念应该很宽泛了,不应该存在争议。

元朝很多皇帝都是诗人和艺术家,包括金朝,他们在汉语上的造诣也并不比普通汉族知识分子低。忽必烈汉化程度是当时兄弟中比较高的,因为他的封地主要是宋金故地。但他的汉化程度与他的继承者们无法相比。元仁宗是个书画家,在宫廷中自小接受儒家学者李孟的教育,他宠信的一个人你应该听说过,张养浩。元英宗精通诗词,是在元仁宗的影响下也是个儒雅的读书人皇帝。元文宗书法,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收藏了很多名作并且翻译了一大堆各国文献,和编著了一大堆蒙汉文学著作。这三个人是优秀的学者皇帝,文化上来看在中国皇帝中也算是前几十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