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颅内压增高的结核性脑膜炎1例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是肺外结核的最严重表现, 发生率低但致死率高, 占所有结核比例的1%, 发生率在发达国家中很低, 预后较差, 50%的患者出现死亡或致残[]。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而现有的实验室检查缺乏敏感性, 加之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迄今尚无一项公认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我科收治1例顽固性颅内压增高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针对该患者的诊疗体会, 期望给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思路。

患者女, 23岁。主因“头痛、发热1个月余, 加重伴意识障碍10d余”, 急诊以“颅内感染”收住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月余, 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 呈全头钝痛, 伴发热, 体温最高达38.4℃, 无其他伴随症状, 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输液治疗3d (具体用药不详) , 发热症状缓解,但头痛仍间断发作。此后, 间断出现头痛伴发热, 于入院前10d余上述症状加重, 伴意识障碍, 不能行走, 遂至当地县医院输液治疗无缓解, 于当日晚间就诊于我院急诊科, 行头颅CT示, 双侧侧脑室轻度扩张, 脑表面沟、裂消失, 考虑脑水肿、脑积水;胸部CT示, 左肺上叶高密度影, 考虑感染;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 以“颅内感染”转入神经内科。既往体健。生活规律, 无不良嗜好。否认家禽 (鸽子) 、牛羊等接触史。未婚, 月经规律。否认其他遗传家族病史。

入院后体格检查:T 36.8℃, P 101次/min,R21次/min, BP 129/88 mmHg。浅昏迷状态。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低, 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01次/min,律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肠鸣音3次/min。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浅昏迷状态, 压眶后出现痛苦表情, 颈强直。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 左:右=2mm:3 mm, 双侧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减低, 疼痛刺激胸部后双上肢可活动, 双下肢无意识自主活动。四肢腱反射消失, 双侧Babinski征阳性, 留置导尿。

患者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 行头颅CT平扫检查 (如图1) 示, 双侧侧脑室增大, 梗阻性脑积水?遂行左侧锥颅侧脑室引流术,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正常;1周后拔出引流管后, 持续10h余后, 出现意识不清, 于次日急行右侧侧脑室锥颅脑脊液引流术, 术后意识清楚, 引流持续15d, 夹闭引流管后即出现意识不清, 不宜拔除引流管, 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行左侧锥颅脑室引流术。此后, 因夹闭引流管, 出现意识不清, 将引流管打开后无脑脊液流出, 急诊复查头颅CT平扫示各脑室系统较前明显增大, 遂急行右侧锥颅脑脊液引流术, 引流第7天, 2次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数均正常, 再次请神经外科会诊后行脑室腹腔引流术, 术后患者神志清楚, 无头痛症状等不适。入院期间共进行4次锥颅术, 1次腹腔引流术。依次行7次脑脊液 (行锥颅术后于引流管内抽取脑脊液) 检查, 脑脊液常规示, 颜色由无色到淡黄色,微浑, 小凝块, 蛋白定性阳性, RBC (40~2 700) ×106L-1, WBC (0~60) ×106L-1;脑脊液生化示, 葡萄糖2.46~3.56 mmol/L, 氯化物105~127 mmol/L, 微量蛋白0.6~1.71g/L;脑脊液细胞学示, 小淋巴细胞18%~90%, 大淋巴细胞3%;脑脊液病原学示, 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均及脑囊虫抗体均阴性。

根据患者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 初步诊断: (1) 颅内感染、结核性脑膜脑炎? (2) 梗阻性脑积水; (3) 微创侧脑室锥颅术后; (4) 肺部感染。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因诊断“结核性脑膜脑炎”依据不足, 无早期、足量、联合给予抗结核药物, 后期给予经验性抗结核“三联”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治疗方案。出院时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清,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左:右=3mm:3mm, 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 颈软, 四肢肌张力正常, 双上肢肌力5级, 双下肢肌力3级, 四肢腱反射减弱。双侧Babinski征阳性。

自入院后行头颅CT、头颅MRI平扫及增强影像学检查如图1所示。

图1:A:行锥颅 (左侧侧脑室) 脑脊液引流术后复查示脑室扩大B:持续引流后1周, 复查头颅MRI示, 双侧侧脑室旁T2异常高信号影, 因拔出引流管后出现意识障碍遂行锥颅 (右侧侧脑室) 脑脊液引流术, 术后意识清楚, 引流持续7d C:复查头颅CT可见右侧侧脑室前角低密度影, 因夹闭引流管后即出现意识不清, 不宜拔除引流管D:期间复查头颅CT示, 侧脑室扩张较前减少, 请神经外科会诊后, 再次行左侧锥颅脑室引流E:复查头颅CT示病情好转F:3d后复查头颅MRI可见双侧侧脑室旁异常高低信号影, 对比前片有所好转

患者入院后因脑积水引起的颅内高压, 意识障碍进行加重, 突然出现昏迷, 遂行锥颅脑脊液引流术后神志清楚。因患者颅内压持续性顽固性增高, 脑脊液回流受阻, 脑脊液引流管不能拔出, 拔出后立即出现昏迷。

颅内压增高原因考虑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病原体刺激脑膜引起脑室脉络丛的异常分泌增多, 脑脊液中蛋白增多沉积阻碍蛛网膜颗粒的吸收。病原体检查仍缺乏敏感性, 尤其结核杆菌的感染需要多次反复长期培养, 部分结核性脑膜炎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可表现为正常, 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性较大, 不排除艾滋、脑膜炎隐球菌感染等疾病。 (2) 肿瘤:是否有颅内转移瘤刺激引起脑脊液的异常分泌增多, 多次行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蛛网膜颗粒病变:蛛网膜颗粒病变导致脑脊液吸收减少, 脑脊液循环回流受阻, 表现为持续性颅内高压。 (4) 脊髓病变:脊髓病变引起的脑脊液回流受阻, 导致颅内压增高, 行颈、胸椎MR示, 脊髓中央管扩张。行腰穿时未能抽出脑脊液, 可能由于梗阻原因。

根据诊断标准, 结核性脑膜炎的分类为确诊的、很可能的、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标准: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头痛、易激惹、呕吐、发热、颈强直、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或倦怠。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 (1) 符合临床标准, 同时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脑脊液检出抗酸杆菌;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阳性, 脑脊液核酸扩增试验 (NAAT) 阳性; (2) 脑或脊髓组织发现抗酸杆菌或呈结核病的病理改变, 同时有临床征象和相应的脑脊液改变。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符合临床标准, 同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 (1) 临床评分≥10分 (无神经影像学表现) ; (2) 临床评分≥12分 (伴神经影像学表现) ; (3) 脑脊液或神经影像学评分≥2分; (4) 排除其他类型脑膜炎。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符合临床标准, 同时具备以下各项条件: (1) 临床评分6~9分 (无神经影像学表现) ; (2) 临床评分为9~11分 (伴神经影像学表现) ; (3) 未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或神经影像学检查不得确定诊断。患者临床评分14分, 伴神经影像学改变, 符合“很可能的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 随诊新检测技术的出现, 如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XpertMTB/RIF系统、PCR等[], 使得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进一步突破, 然而很多检测方法由于费用较高, 还未得到普及。因此, 符合诊断可能、很可能结核性脑膜炎时应及早、足量、联合用药抗结核治疗, 考虑到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较差, 致残率、致死率较高[4], 要关注其预后状况、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