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慰的回忆 优良的传统 ——吴子彦

我在南昌一中学习和工作共三十年。我对一中,情深意切,缘结不解。在建校九十周年到来之际,多少美好的记忆,多少难忘的往事,涌上心头。在这里,我就我对南昌一中在解放初期的一些回忆,记献给在校师生,并供参考。

解放初,那时南昌一中的校名,曾是江西省南昌联合中学。由江西省教育厅领导,是全省解放后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新型的完全中学。学校设三个部分,六十个班,学生三千人,教职工一百八十多人,校长一人。中层干部(教导主任、总务主任、部主任、团总支书记)共

八人,都是大学水平,都教课。平均年龄三十岁。从学校筹建第一天起,就学习延安老解放区办学传统,发扬抗大精神,全校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艰苦创业,勤俭办校,办学思想坚定正确,教育改革雷厉风行。因校风、教风、学风好,教育质量高,曾成为全省和

中南地区闻名学校之一。下面简述五件事,以说明当时学校的风貌。

崭新的领导作风,为办好新型学校提供了根本保证

把旧学校办成新型学校,困难很多,问题成堆。学校创建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如师资的培训,校产移交接管、招生开学、人事安排、教学计划的制订,领导全校师生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同时开展对旧的教育思想的批判等重大问题,都在教育厅直接领导和具体帮助下顺利进行和及时解决。厅领导经常来学校深入班级、深入教研组和师生打成一片,谈情况,听意见,调查教育教学情况,逐步解决办学中存在问题,保证了学校向工农开门,贯彻了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更新了各科教学内容和方法,废除了“训育制度”,迅速安定了学校生活秩序,全校洋溢着团结进步新气象。

1950年8月中旬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气炎热,邵式平省长由一个警卫员随同,从八一大道松柏巷口步行来到一中(汽车开不进来)。事前没有通知,学校毫无准备,只有我一人在校值班,由我接待他,在操场上树荫底下石板上休息。参观了学校环境后,邵省长详细询问了学校情况,我一一作了回答。接着邵省长要我陪同他到一中二部(原女职旧址)参观。当我们来到女职操场上时,邵省长深情地说:“还是老样子,我们还是回来了。”“这里是我们在八一起义时战斗过的地方,要同学们好好学习。”邵省长还对学校工作,特别是对办学方向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事后我向一联中任言校长作了详细书面汇报。

任言校长是南下干部,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教育,“一二·九”运动中参加革命,他熟悉教育规律,办学有方,工作原则性强,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检查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班、各个人的工作,好的就表扬,差的严肃批评,因而他在教师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敬重他。同时,因为中层领导都年富力强,紧密团结在校长周围,个个成为校长的得力助手,所以能有力地推动学校工作向前发展。

开学第一课:艰苦创业,勤俭办校

联中开学,要将原南昌一中旧址内20个教室的课桌课椅,4个寝室150张双人床,所有办公桌椅、图书、仪器、保管室物资、厨房用具、校"医室器材药品、体育设备、钢琴、黑板等,限两天内全部搬到一联中新址来。不但没有汽车,学校连板车也没有,只有依靠全校师生的双手。任校长要我作好一个详细周密细致的安排,保证任务落实到班,班落实到人。全校动员后,分班讨论,班与班之间展开劳动竞赛。第二天一大早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出人料地一天就全部搬完。而且做到了没有遗失和损坏一件东西,并分别按照指定的教室、办公室、图书室、保管室、实验室、校医室、厨房等地点放置整齐。接着各班同学自己动手借工具,买石灰把自己教室修补得焕然一新,只花了三天时间,就把全校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整整齐齐,为如期上课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这次活动,全体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教育和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的教育。大家坚信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把旧社会丢下的破烂学校变成朝气蓬勃的美丽的新型中学。

团结前进的革命校风就从这里开始

联中开始招生,在全校教职员工会上,任校长强调:此次招生工作,任务重,工作复杂,时间紧迫,必须把全校力量组织起来,以高度组织纪律性,发挥团结前进、协同作战的革命精神,才能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任务。除招收高一、初一新生800人外,还要招收各年级插班生共300人,从报名、命题、准备试卷、考场,到组织考试、评分阅卷、体检、口试、录取、编班等全部工作,都必须在八天内保证有条不紊地完成。事前教务处采用集中领导分部负责相结合方法,作了周密部署和妥善安排。招生工作开始,在全校教职员工中涌现了许多服从分配,坚守岗位,积极认真,勇挑重担,困难工作抢着干的好人好事。许多老师夜以继日地工作,多次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续作战,不叫苦叫累,各项工作不但进度快,按计划日程如期完成,而且质量和效果都很好,没有马虎草率不负责现象。考试是严格的,评卷是认真的,录取工作完全是秉公办事,没有任何漏题、徇私舞弊、走后门现象发榜时,组织人员设立了询问处,回答和解释家长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家长学生满意。在整个招生工作中,学校只招待了全校教职员工吃了两次西瓜,吃了两次中饭,未能给其他任何补贴,大家也根本不予计较。在招生工作总结会上,任校长指出:“招生工作的圆满结束是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前进的一曲凯歌。”从此,“团结前进”就成为一联中的校训,延续至今。

多么好的老师,多么好的教风

当时,大多数老师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视为天职,含辛茹苦,习以为常。一个班主任必须教两个班的数学或语文作业全批全改,有的精批细改;早晚和课余时间,

经常下班辅导或组织课外活动或找学生谈话或给差生补课,对全班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家访1-2次。因此每晚工作到深夜,星期天也很少休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许多老师以校为家,一心照顾班上同学,对自己的孩子却无法照顾。当时,学校的的确确是清水衙门,教师生活清苦,工资本来不高,可是在定薪的时候,还有些老师互相推让,有的干脆争取低工资。当时,许多老师把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作为自己职责,认为误人子弟是教师的耻辱,要求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上处处为学生表率,例如在抗美援朝开始时,学校动员学生参加军事干校,青年教师首先报名;学校动员全校捐献寒衣救灾,老师带头捐献。学校动员全校献金支援国家航空建设,老师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仅有的几块银元和一点点首饰。在教学中老师诲人不倦,在劳动中老师吃苦在前头,同学们有困难老师主动关心,为了帮助住校同学解决臭虫问题,老师们访问昆虫专家杨惟义,查阅有关资料,根据臭虫怕高温特点,动手设计煮双人床大锅大灶,基本上解决了问题。

多么好的同学,多么好的校风

当时,学校政治空气十分浓厚,学校团的工作十分活泼,很有威信,同学们纷纷以实际行动创造条件争取入团。学校各项政治活动,只要团委一声号召,同学们无不热烈响应。抗美援朝开始,全校同学踊跃报名参军参干,其人数之多,其爱国心之切,其勇敢坚定、真诚无私的精神,都是十分可贵的。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十分感人。1950年5月1日,一联中三千师生参加全市军民“五一节”集会游行,在市体育场开大会时,忽遇瓢泼大雨,只有人民解放军和一中全体师生屹立不动,坚持了照原定路线冒大风大雨游行,歌声嘹亮,队伍整齐,口号声此起彼伏,精神饱满,展现了新中国青年学生的革命风貌,获得上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赞扬。当时,全校同学在土改、镇反、禁烟、抗美援朝等宣传工作中和扫盲活动中,都作出了很大成绩。当时,全校同学学习空气也非常浓厚,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蔚然成风。每天天刚亮,教室里、走廊下就有人读书。早读时,书声朗朗,一派朝气蓬勃景象。上课时,基本消灭旷课现象;晚自习时,同学们都自觉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同学们的作业本,一般工整清洁,每人都有一套一套的。有许多同学除完成老师作业外,自己还另选习题,解答后送老师批改;有些同学一篇作文写一本,也有的将自己文艺创作送请老师评阅。有的同学有时向老师提出一些疑难或创造性问题与老师商讨。有些班还举行各科作业展览会,请学校领导、各科老师、同学、家长参观指导或互相观摩,同学们也经常诚恳地向老师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建议或意见。当时,同学们虽然学习紧张,但一般来说,自由支配时间还是较多的,特别是平时假日和寒暑假,有的阅读各种报刊杂志,有的选读中外名著,有的自学高一个年级的教科书。总之,同学们对课外阅读很有兴趣,平时,大家对国家大事和各种社会情况也是很关心的,能站稳自己立场,坚持政治原则,独立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认清主流,很多同学有较好的社会工作能力,学生会,班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一联中学生文体活动能力也是很强的。每天一大早,操场上就热闹起来,有的跳高,有的跳远,有的掷铁球铁饼,有的打球,有的到校外长跑。体育课一般都很认真,许多同学对体育很有兴趣,许多班都有球队,经常自己组织体育活动,课外活动时,操场上经常举行各种球赛活动。学校运动会每年一次,参加人数很多,项目很齐全。撑竿跳高、级跳远、中栏、低栏赛跑、万米长跑、国术表演都应有尽有,很多项目达到全省最高纪录。一联中男子篮球队,转战全市,赢多输少。许多同学爱好音乐美术,有的早、晚在校院内树荫下练习嗓音,有的经常到公园练习写生,学校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唱歌和美术展览。现在中央美术院院长刘勃舒是国内外闻名的美术家,总政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徐有光,著名女作曲家辛沪光等,他(她)们当时在学校都表现才华出众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初步掌握乐器演奏技能的同学,能拉胡琴的约有100人;能弹钢琴风琴的约有20人;能拉小提琴的约有1915人,能吹口琴的平均各班都有1个。一年举行的一次音乐晚会,内容丰富,推陈出新,不少精彩节目,展现出全校同学具有良好演奏水平和作词谱曲能力。

以上这些仅是几件简略的回忆,虽事隔多年,我总是十分珍惜它,当时在校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也一定是十分珍惜它的。我希望在校的领导、教师们和同学们,大家都来为发扬一中优良教育传统,多作宣传,多作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