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355 | 夜行者:用孤独下酒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酒与孤独相伴
·夜行者
不知从何时起,陆城的街道巷弄一夜间多出了许多卖下酒菜的摊点。连久住小城的我,也觉得有些诧异了。广场门口、马街头、下街仔、东风路段、人民路、金碣路……摊点连在一起的有之,分而散之的亦有。而买下酒菜除了到摊点购买外,还多了手机下单送货上门。下酒菜样式更是繁杂,除了常见的各类小炒、烤串,还有普宁豆干、公平牛肉、奥尔良烤鸡等等,品种多到让人患了“选择困难症”。据一位吃货朋友说,下街仔某个专门卖豆干的下酒菜摊贩,每月纯利都超两万了。可见小城的人们对于吃的追求,在一样小小的下酒菜上面,便可见其疯狂了;也约略可见小城人们对下酒菜的偏爱。
对于下酒菜,能沾上文化味的,我记得深的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茴香豆,而且是一碟茴香豆!
我少时读书气盛,曾不求甚解翻过《红楼梦》,只觉晦涩冗长,为在同学中博得一个读过《红楼梦》之名,还边读边自己制作人物关系图,书读完了,书桌上也就多了一份“地图”。读这本书的日子,去今应该有二十余年了吧,这么漫长的时光,好像是在一夜间翻过去的。这样说来,人常为青春易逝而感伤,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至于书中的内容,也忘得几近没有了。这样读书,终是不合适的,又因那时年少,未曾领略这书妙处,但书中所写的精致下酒菜“糟鹅掌鸭信”和“油炸焦骨头”,菊黄蟹肥下黄酒的场景,也算是为读中学时那贫瘠的物质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
我听过最为惨淡的下酒菜,并不是孔乙己的茴香豆,因为那毕竟有豆,而且还香。多年前,乡下老家有人用盐巴炒洗干净的小石子,然后舔着小石子下酒。这样的日子,总让人觉得坚韧、苦涩,而又夹杂一丝绝望。
我也曾帮人买过下酒菜,当然,这自然不算是朋友同学聚一起时我去买的那种。父亲的四弟,我称四叔,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上午,他让我到邻村去买瘦肉,要煮瘦肉汤当下酒菜。他递钱给我的手不由自主的发抖,那时不曾明白,后来才知晓,那是酒精中毒。那个上午他就着瘦肉汤喝长春酒的一幕,我至今都未曾磨灭,反而越发的清晰,这对于一个记性不甚好的人来说,委实不易。那年秋天,他走了,才四十一岁。原先一直觉得他走得很突然,现在想起来,其实,也不算突然了。
我曾有耳闻一趣事,我师范同届校友,多年前,雨夜与朋友在饭店一起喝酒。席上有初次认识的朋友,酒量甚好,表现主动,校友酒量一般,跟不上节奏,甚是无奈。突然,有白蚁飞至餐盘上,校友夹住白蚁,醮了辣椒,直接下酒,席上同食者瞠目结舌,后自甘下风,夺路而逃。校友现已是小城某中学副校长,只不知,他还记得他曾经的下酒菜否?
对于我自己的下酒菜记忆,简单而清晰。精力和时间充沛、前途茫然的师范生活,酒多是三鞭酒,而下酒的菜绝大多数是花生,或炒或煮。毕业后回乡下教书的那两年,生活沉闷,偶与同事喝酒,也多是啤酒,送酒的还是花生;与同村一个叔辈小青年常喝的枸杞酒,送酒的一样是花生。尔后进城谋生,刚开始那阵,与同学、朋友喝酒,送酒多是花生;后来才慢慢多以小炒作为下酒菜。近些年,常是把下酒菜叫到家里,种类多了起来。虽说以前下酒菜极为简单,却还是很满足的,时常勾起我的回忆。然则,现在也常常尝到以前吃过的下酒菜,且是丰富了许多,但味道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往日的意味留存。这记忆,会时时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擅于推辞,以致于酒常常喝多,喝酒的时间不多,病酒反而占去我很多空余的时间。随着马齿渐长,聚会的酒我也是不大常喝了,当然也无所谓下酒菜了。同学朋友小聚,我多是小酌,下酒菜吧,一碟花生便也足了。兴致骤至时,即便漆黑如墨的深夜,在被台灯隔成半明半亮的小书房里,我也会自己一个人倒酒独酌,至于下酒菜,则是那窗外深邃的夜空,还有漫漫长夜的孤寂,以及历历在目的和早已模糊得像路灯下的光晕一样的往事。
在我看来,喝酒的人需要下酒菜,解酒只是一个借口罢了。其实,真正的是在为酒的寂寞,寻找一份忆起往事时的孤独,而下酒菜就是那份孤独。
惊呆,喝酒竟然对人体有15大好处
深入博社村【罗惠香陆端华吴春红彭玉娇夜行者】
转自:汕尾日报17.05.07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347 | 文化之旅87:三位猛男护送两美女上羊蹄岭进宋存庵看壮帝居【白栅栏吕珠满张伟红吴志跃庄海君】
文学看台346 | 旧作:闻《桂岭风》创刊忆蕉岭行【王万然林峰卢木荣吴雁程李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