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劳病之养生补肝汤
养生补肝汤
【原文】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痞[1],大便闷塞方。 .
蜀椒一升,汗 桂心[2]三两 韭叶一把,切 芍药三两 芒硝半升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芍等四味,取得二升,讫去滓。内芒硝于内,待烊尽,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合和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校注】
[1]腹中坚痞:衣抄本作“腹坚澼”,当从。
[2]桂心:衣抄本作“干姜”,当从。
【讲疏】
本条为养生补肝汤的主治病证,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治肝虚劳病之方,取名“养生”,乃取义于臓气法于四时之气。肝应春,春之时万物生机始发,推陈致新。肝病虚劳,则生机衰败,推陈致新之力微,故治之方取名“养生”。故治肝之虚劳,用药应掌握疏而不抑,补而不壅,扶而不宠的原则,以达到调动人体生命活动机能,推陈致新,使虚劳病得到康复的目的,本方正是建立在上进治疗原色之上。
肝藏血,血由水谷之精微与天阳之气结合而成,肝之病主要表现在血液代谢方面的症状。血液与水液同源异体,代谢之力微则血结为瘀,水聚为澼,病久则瘀血,水澼固结于内而为淤血、坚澼,坚澼于内不能润泽,糟粕排降受阻,则大便闷结不通。肝病虚劳筋极,病情复杂,固然非“腹中坚澼,大便闷塞”八字所能包容,但其主要病理机制已经明确,经文之言简如此。
«金匮要略» 虚劳与血痹归为一篇,可谓深得血瘀水澼之旨,所立大黄蟅虫丸,谓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经络管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即所谓“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者。其中“腹满不能饮食”与本条之“腹中坚澼”有关,其“内有干血,两目暗黑”,亦即瘀血之症。其方以大黄为主药而取名大黄蟅虫丸,其中又有桃仁、杏仁,大黄。桃仁、杏仁均为润肠通便之药,大黄更是治便结之猛将,故其证中亦当有如此条之“大便闷塞”者。
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澼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亦为干血坚澼于子宫之病,每见此病而虚劳者,其病理亦与此条相通。可供参考。
前五臓补泻方剂中,补肝大汤证之主证亦为“内有瘀血”和“素有痰饮”,而泻肝大汤证亦由血瘀而气机不畅所致;本条虚劳之证虽因久虚而来,但虚劳证为“臓气互乘,虚实错杂”者,故肝实证日久亦可致虚劳证,这与虚证和实证的概念均为正气虚有关。无论虚证和实证,淤血日久,即为劳损而可兼有体不足和用不足的症状,这正说明了“体用一如,显微无间”的关系。
本方中药物,应以补肺之君麦门冬代芍药,以泻肺之君“葶苈子六两,熬黑,捣如泥”代“芒硝半升”,方合“制以所官之主”的法则,依衣抄本用“干姜”代“桂心”方合“承以所生之同”的法则。以“葱叶十四茎”代“韭叶一把,切”,方符合“金木交互”取本臓“用味”之菜以“充之”的法则。方中麻油,据«纲目»大麻条云:“[释名]火麻、黄麻、汉麻、牡麻……花名麻蕡”;在麻蕡条下又引吴普曰“神农辛”,按其以汉麻为原料所制,味以辛论,才符合取“用味”谷物以肝的法则。尽管在«内经»中为肝谷,无属“肺谷”之说,但汉麻具《内经» 肺主辛味之说,故仍可以肺谷论,证以麻油润大便通肺腑大肠,可为此说之佐证。
方中以麦门冬之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血绝,羸瘦短气”(«本经»),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臓”(«别录»);补肺强身,为方中代补肝之君。以葶苈子之“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切,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本经»)者以去其坚澼,并防麦门冬补而生滞,为方中监代君之臣。用干姜肝之用味中属水性者以温中生发肝气,并监葶苈子、麦门冬之寒凉,为方中之佐臣,以谷物制品麻油、菜类之葱,果类之桃奴诸辛味者以养、充、助之,且麻油可通便结,葱可“除肝中邪气,安中利五臓”(«别录»),桃奴可破血结,皆为方中之佐使。
大养生补肝汤即小方加鸡肝。鸡在«灵枢·五味»臓病者宜食中记为味辛之肺畜,据陶氏金本交互之理念在此方中作佐使药用之。
煎服法中,用桑枝搅之。桑枝在«本经»、«别录»不载,性当与根皮相似而更有通行经络之用,桑根白皮,«本经» 谓其“味甘寒,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别录»则谓“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中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创”,«本经»是从其补益着眼,«别录»乃从祛邪处言,均可说明桑对肝虚劳之证甚宜。
方中果类和菜类,凡以“枚”或“茎”计量者,均按所属臓的五行生数核订,取有助生机之义,下诸方一般情况不再说明。
大养生补肝场组织结构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