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男人之间的战争,只因一句:你瞅啥?瞅你咋滴?
春季到来,万物复苏,人的情绪容易烦躁,因为几句口角就挥舞拳头的打架事件也可能会随之增多。
特别是疫情过后,许多人的在家宅了一段时间,积压的情绪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
此类案件往往都是因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引发,只因当时矛盾双方都在气头上,管不住“口”,管不住“手”,不给对方一点教训怎显我“英雄本色”?
打架的起因一般多数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结果却让自己“损失惨重”!
也让警察蜀黍们很伤脑筋~
今天不谈别的,谈谈控制情绪。
如果有人攻击我或对我做出不公平的事,我自然会有的反应,这种愤怒驱使我作出有力的反抗,而且给予适当的回应。
这种愤怒是正面的,它帮助我行动,使我强壮。
愤怒在这情况之下是恰当的,当目的达成之后,愤怒也会消失。
男性的暴力来源于“不安”
从心理学来说,男性的暴力来源于“不安”心理。
男性不擅于表达,也不会倾吐内心的苦恼和烦闷。
就算直接问他们,回答也只会是没事。
长年累月,男性心中的压力和焦虑会越积越多,最后质变为暴力行为。
暴力的原因——心理方面的话往往是因为家庭因素造成的不完整的童年,例如父母间的暴力争吵以及酗酒或者是父母强势的压迫和控制。
诸多调查结果显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家庭中,很多都是“丧偶式育儿”,父亲,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缺少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抑郁、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自制力弱、攻击性强。
严重的则热衷于早恋、逃学、偷盗、吸毒、酗酒等,甚至迷恋暴力。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攻击性”,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好更自在,当我们向外界去追求达成某个愿望而受到阻碍时;
当我们的自由受到外界的限制时;
当我们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时,“攻击性”就会产生。
所以“攻击性”的背后往往藏着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动力,而当这种动力受到阻碍时,想要达成目标的渴望越强烈,攻击性也就越强烈。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其实家长们担心的是那些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比如骂人打人、惹是生非等等。
后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是一个人犯罪是由于感到自卑引起的,是为了追求优越而采取的过度补偿。
过度自卑可能来自于生理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不良教育等,同时,内心努力追求优越,这种内心冲突和不平衡造成了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人格阴影”,阴影是邪恶的存在,与我们人类是积极的存在相仿。
其实人格的劣根性是每个人最黑暗的部分,也是每个人的心魔。
禁锢着我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一旦没有控制好,就冲出来吞噬我们的心智,毁掉我们的一生。
家长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
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一个能控制自身不良情绪的人,即使现在一事无成,也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如果一个人,经常被情绪左右,三天两头对别人发脾气,三天两头跟别人起冲突,这样的人生,除了失败,就是甘愿失败。
当你一时陷于苦恼、生气等负面情绪,情感快要超越理智时,先给自己10秒钟时间思考,问一问自己:
值得动手吗?后果会怎样?现在怎么办?
无论是为了攻击别人还是关于自尊的防御,因为愤怒还是人格障碍,抑或是为了称霸,任何暴力和犯罪行为都可以从现实层面和意识层面去溯源。
每个人都感受过,一小部分的孤独和痛苦。
如果人的一生,都被孤独和痛苦占据,就容易走向犯罪。
但任何一个罪犯都曾是孩子,都是希望,曾经是,现在也是……
遇事要冷静,情绪要控制。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在你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多想想美好的事儿,或者尽量压抑自己的火气。
因为年轻时的所谓的“朋友仗义”,走了歪路,这一辈子都在怕、一辈子都在躲,最后是躲不过去的,干了坏事总得还,人走正道不容易,一步走错了,很可能就会步步错,最终就会误入歧途毁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