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四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1

X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推测
FONT>
导 言
辽河自古是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它的上游分为两支:其一是发源于吉林省哈达岭的东辽河;另一支是发源于内蒙苏克斜鲁山东麓的西辽河。由于西辽河流域是新石器一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重心,故本文所提及的辽河上游暂不包含东辽河地区。按照不同类型考古学文化所覆盖的地理范围来看,辽河上游地区分为燕山南北两部分:燕山以北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西辽河、大小凌河、教来河等流域;燕山以南则遍布滦河、泃河以及环渤海西北沿岸诸流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和燕山等山脉分布其中。它的行政区划涵盖了辽宁省朝阳、阜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通辽、赤峰,北京、天津及河北省东北部的唐山、承德等地区。当然,可能在某个特定时期,有些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要超出这个范围,或者邻近文化区的某种文化深入到此区,但上述的地理范围基本是辽河上游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一个较为稳定的分布区。
自20世纪初,学者们便开始对该区进行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1908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曾到内蒙古林西和赤峰地区考察,采集到红山文化的陶片和石器标本。到了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了辽宁锦西沙锅屯遗址,其中包含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两种遗存。此后,不断有新的遗址被发掘,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也依次被正式命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批重要的遗址得到发掘,同时新的考古学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也被识别出来。至此,辽河上游地区已被发现的新石器一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依次是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时间约从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后。
辽河上游地处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地带,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农、牧、林相互交错的特点,同时使得该区的经济结构也具备了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不能将本区的经济形态简单划归到东北北部的渔猎经济文化区范畴,渔猎经济仅是它复杂经济成分中的一种,此外还包括采集、农业、狩猎等其它成分。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对本区各考古学文化经济形态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本区新石器一青铜时代遗址被不断发现,围绕这些发现进行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学者在各自的论著中大多涉及到对本区经济形态的研究,并且取得重大成果。然而,研究综述的著作至今尚未问世,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经济生活的推测颇感遗憾。为了给同后研究者们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参考资料,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对各考古学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在综述之余,对学术界尚有分歧的关于本区农业起源及比重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无论是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还是对农业起源问题的分析,都要以本区出土各考古学文化的发掘报告为依托,这是我们展开研究的基础。下面将在对各考古学文化做简单介绍的同时,从聚落房址、陶器、石器、骨器及动植物遗存等方面对重要遗址的发掘报告加以分门别类的概括。
一、 辽河上游新石器一青铜时代相关考古发现
(一)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文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和燕山南北,包括整个赤峰市和哲里木盟的西南部,以及医巫闾山到北京之间的辽西、冀东北地区。其典型遗址有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辽宁阜新查海、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此外,调查和发掘的遗址还有辽宁康平王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小河西、榆树山、西梁、翁牛特旗大新井等。各遗存的年代接近,内涵大体相同,同属于兴隆洼文化。尽管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但这是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所表现的不同发展面貌。总体来看,具备以下几个共性:
1、兴隆洼聚落遗址先后经过六次挖掘,共发现房址170座1,聚落形态大体分环壕聚落和非环壕聚落。选址多位于地势较高的近水丘陵和台地之上,同期聚落遗存间隔较远,但聚落内部房址成排分布且相

(0)

相关推荐

  • 黑龙江齐齐哈尔洪河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确了史前聚落的形态,对于中国史前考古的聚落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环壕的出现,大型房址的使用,说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晚期渔猎文化存在定居模式的,缩短了新石器晚期嫩江流域社会发展进程与同时 ...

  • 这个城市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之后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是与旧石器时代相对同言,同属于石器时代,而明显不同的时,旧石器以使用打制石器为的时代,而新石器时代则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的时代:这个时期人们不仅学会制造磨制石器,还学会了制陶 ...

  • 塞上红山映晋地|曙光中的暗影:日本人和西洋人为何对红山文化倍感兴趣?

    红山文化, 距今6500-5000年, 是迄今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 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的发现, 对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和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月18日, 礼 ...

  • “铁幕”时代下封锁的军事禁区,有着怎样的史前文明?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位于欧洲和亚洲自然分界的乌拉尔地区,传统上认为充满了游牧和战争的"蛮荒之地","铁幕"时代下封锁的军事禁区,这种隔绝影响了包括考古学在内 ...

  • 探寻中华文明记忆,从这里说起

    栾丰实 山东烟台人,原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和专家组成员 ...

  • 仰韶文化为什么地位这么高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魏兴涛 日期:2021-11-05 ■魏兴涛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魏兴涛在郑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网络讲座中,以<仰韶文化与黄河史前文明探索>为题,介绍了仰 ...

  • 解密上山文化:一万年前谁种稻

    半月谈记者 冯源 水稻,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养活了全球约一半的人口.那么,谁是世界上最早的种稻人?这个问题,也许幼儿园的小朋友就问得出,要作出解答,可费去了考古学家近百年的心血. 21世纪之初,中国浙江 ...

  • 第八百一十六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3

    X (续) (五)小河沿文化 小河沿文化因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的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东至奈曼旗,向南可达锦西一带,迄今发现小河沿文化存在时间相当于红山文化晚期.经 ...

  • 第八百一十九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6

    X (续) (二)人口压力因素 最早提倡"人口压力说"的学者之一是美国考古学家宾福德(Binford)认为人口压力直接导致文化向新的生态位变化,造成原来人口-资源模式失衡的原因有两 ...

  • 第八百一十二篇  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4

    X (续) 2.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 辽河上游地区的古文化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与中原地区的古文化有南北交流之外,还与北方草原文化进行过东西方向的交流.这种交流以红山文化和红山后文化时期反映较为显 ...

  • 第八百一十八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5

    X (续) 3.制骨业 田广林先生是有关兴隆洼文化制骨业论述最为详尽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制骨业是几乎可以与当时的制石业.制陶业并驾齐驱的社会生产部门."而且又进一步指出,在生产工具 ...

  • 第八百一十七篇  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4

    X (续) 2.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兴隆洼文化的直接承继者,从兴隆洼文化农业发展似可推知赵宝沟文化的农业经济应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然而该遗存中偏偏没有发现明确的谷物栽培证据,因此有关赵宝沟文化农业经 ...

  • 第四百一十四篇  赤峰市哈啦海洼红山文化遗址

    1993年春季,在赤峰市松山区碱场乡喇嘛地村哈啦海洼西南台地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蚌(砗磲)制人面像(见图1).蚌雕人面像高4.6厘米,呈片状,尖下额,瓜子脸,双眼和嘴是以半孔表示,两个透孔为耳朵 ...

  • ​​​​​背诗|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背诗计划」第八百一十四

    歌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来源|群星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宋代]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 ...

  • 第八百零九篇    辽河上游史前文化交流研究1

    X 内容摘要:本文是200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河上游史前考古与文明起源综合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的是史前时期辽河上游地区文化交流方面的状况,主要以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 ...

  • 第九百一十四篇  金政权的建立

    X 图1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辽代凤形鎏金银钗,金头钗. 图2 巴林右旗花加拉嘎乡三七地1983年出土的辽代龙纹三彩执壶.鸳鸯形三彩壶. 完颜氏贵族自石鲁接受辽朝授予的官号后,对辽统治者 一直是恭顺的.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