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早年最重要的作品,首两句就振聋发聩

说起杜甫,绝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中年大叔形象,好像从来没有年轻过。这主要是因为杜甫的青年时代太悲催了,过早的消耗了他的激情。

十九岁那年,杜甫和当时大多数人年轻人一样,开始了漫游天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上大学。他的父亲是地方上的小官,家境还算富裕。

漫游结束后,就是参加科举,相当于大学毕业后开始找工作。二十四岁那年,杜甫在洛阳第一次参加科举,无奈名落孙山。仗着自己是个官二代,杜甫又开始了漫游。

然而,啃老总是有尽头的,而立之年,杜甫的父亲去世,让他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无奈之下,杜甫只好灰溜溜的来到长安,希望谋得一官半职。

若干年后,杜甫等来了一个机会,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然而,主持考试的却是李林甫,上演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一个都没有录取。

这对杜甫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只好投诗给达官贵人,希望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可惜,投出去的诗,除了偶尔换得几声叫好,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

748年,已经三十七岁的杜甫彻底绝望了,他决定离开长安这片伤心之地。临别之时,他向曾帮助过自己的韦济写了一首诗,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是杜甫早年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自叙身世,沉郁顿挫的诗风也由这首诗开始,是研究杜甫生平、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必读之作。

此诗的首两句下笔极狠,那些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却活得趾高气扬、脑满肠肥,而正直的读书人,却空怀壮志,怀才不遇,有的甚至挣扎在饿死的边缘。

首两句奠定基调后,杜甫开始了不卑不亢的叙述。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是介绍自己的杰出才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不够谦虚,但却是事实。

杜甫认为,自己的文采堪比杨雄和曹植,就连李邕和王翰这样的大名士都想与他结交,而他的理想则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胸怀天下。

这一段内容很有点大言不惭,但在唐朝却是司空见惯,他的好友李白也是如此,生来就有一种笑傲王侯、拯救天下的气概,诗人的浪漫性格使然。

第二部分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则是残酷的现实,理想如此丰满,现实却让人欲哭无泪。为了谋得进身之阶,杜甫不得不低眉顺眼、求爷爷告奶奶。

尽管如此,他还是一无所获,只换得“残杯与冷炙”,到处遭人白眼。这一段看的人非常心疼,从古至今,身处逆境的人就必须面对冷眼与嘲笑。

“甚愧丈人厚”到结尾是第三部分,是杜甫对韦济的感谢和辞别之意。他首先感谢了韦济的接济,接着委婉的暗示韦济能像汉代王吉帮助好友贡禹一样,给自己安排一官半职。

此时此刻,杜甫的内心是非常挣扎的,一方面他希望得到韦济的帮助,另一方面又拉不下面子,只有在那里犹豫不决,最后只能毅然隐退,像白鸥那样翱翔于天际。

最后两句,杜甫说得极为潇洒,但在内心里,他何尝不知道自己是在维护着可怜的自尊。他的内心在滴血,却又不愿被别人看见。

可惜的是,韦济收到这首诗后,还是没有给予更多的实际帮助。也许,在官场上,历来信奉的都是权钱交易,只有才华?那你就等着中彩票吧。

如果杜甫能够早些看穿这一切,在年轻时就依靠父亲的关系混得一官半职,然后按照官场的潜规则编织关系网呢?那世上就少了一个永恒的诗圣,多了一个无名的庸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