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硬化性腺病--旧话新谈
一年一度的《广东省乳腺疾病超声诊疗论坛》顺利落幕。作为授课专家的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主任李颖嘉教授感慨,因为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李安华教授开设了这个乳腺超声的专业论坛,不仅成就了张建兴、林僖两位年轻有为的坛主,促进了广东省乳腺超声诊断的发展,更带动了一大批从事乳腺超声领域专家和年轻人一起成长。
我很幸运,成为随着这个论坛一起成长的年轻人。
一个“专业 规范 创新 融合”的宗旨,一个信念,就这么举办了8届论坛。
7年举办了8届论坛,会议的内容与授课题目的安排年年创新,每一年都有新的议题,唯有乳腺疑难病例讨论一直保留到现在,只是近两年设置成了竞赛,每一位参与病例分享的都有了证书与奖品。
我们一直只是努力、踏踏实实的做着实事,为会议的主题和内容煞费苦心,却依然不善于推广与宣传。
连续两届的论坛,下午会场的参会代表明显的多于上午,是因为很多同行看到微信朋友圈才飞奔而来。会后有朋友告诉我或者微信截屏告诉我,才解除了我心中疑惑
。因为多数的会议都是上午的人气明显的高于下午。
作为这个论坛铁打的会务组秘书,虽然已经多次表态不再负责会务,坐在家门口认认真真、安安心心的听专家授课是件多么美好和幸福的事情。却又忍不住给自己立了flag,明年要多花心思做好会议的宣传和推广。
2012年的第一届论坛,我还是一个涉入乳腺超声领域不久的新人,第一次站在省级学术会议上面对几百名超声同行与专家,还是有些局促与紧张。还记得我当时分享的疑难病例,就是一个超声BI-RADS 分类4B,组织病理诊断为硬化性腺病的病例(回过头去看当初的病例,便感激当初从开始学习便一直有高标准的规范要求)。而在此后的每届论坛中,硬化性腺病、复杂性硬化性病变、放射状瘢痕也不止一次的出现在各位专家授课的PPT里或者疑难病例分享和竞赛中。
50岁,硬化性腺病,职业生涯中在会议上分享的第一个乳腺疑难病例
今年的论坛,超声专家、影像专家、病理专家也不约而同的同时提到了硬化性腺病这个坑,当然,还有同样同样让我们防不胜防的乳头状瘤、复杂性硬化性病变、放射状瘢痕、脂肪坏死以及各种其他腺病等等。
50岁,左乳硬化性腺病,右乳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增生病,伴导管内乳头状瘤,普通型导管增生,硬化性腺病
不断的加以总结,能够报出病理结果的超声医生固然是好医生,但是规范的、准确的进行BI-RADS 分类一直是各位专家一直强调,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坚持的原则。
这几年,年岁增长,经验也在增长,但偶尔也会掉入这个大坑…后来又学习了乳腺X线,掌握了乳腺MRI才发现,即使已经掌握了三种甚至更多的影像技术手段,但对于乳腺炎症性病变、硬化性病变(硬化性腺病、复杂性硬化性病变、放射状瘢痕)、乳头状肿瘤、脂肪坏死、结节性筋膜炎、腺病瘤等疾病,依然是需要高手过招。
硬化性腺病究竟是什么?
“硬化性腺病”用于描述一组增生性乳腺病变,其中良性腺体被纤维和纤维弹性结缔组织卷入并扭曲。这组病变包括放射状瘢痕和复杂性硬化性病变。认识腺病和硬化性病变不同结构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可误诊为浸润性癌,尤其是低级别癌,如小管癌和低级别的浸润性导管癌。
硬化性腺病发生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病变特征为腺体和小管的小叶中心性增生伴随间质增生,导致腺体不同程度的挤压和扭曲。硬化性腺病通常是一种偶然的镜下发现,但某些病例可表现为乳腺影像学检查异常(微钙化最常见)。少数情况下,该病变表现为乳腺影像学致密影或可触及的异常。可单发或多发。
硬化性腺病临床及超声诊断均困难,而相关的研究较少,对本病认识不足亦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据文献报道,此病均发生于女性,35~40岁多见,可触及小结节,一般无疼痛和触痛,无明显界限,活动度一般,触之较硬,有的伴有钙化,多因影像学异常而被发现,临床常考虑恶性。
在病理诊断中,当硬化性腺病纤维化透明变性时,显微镜下可出现假浸润的图像,易误诊为硬癌,另外硬化性腺病伴大汗腺化生亦易误诊为浸润性癌。
乳腺硬化性腺病的误诊几率很高,形态上有时与乳腺浸润性癌相似,主要还是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而挤压小叶变形与改建。
超声表现多样。一般为低回声区或低回声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毛糙,结构纠集,内可见点状钙化或粗大钙化,CDFI:显示内部血供不丰富,少数可见星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与乳腺癌相比,患者一般比较年轻,短期内病变直径无明显变化,病变的占位效应不明显。
27岁,硬化性腺病
也可表现为簇状分布的多发点状钙化。
25岁,乳腺增生病,伴硬化性腺病,导管内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