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篇 辽国奚族及其分布
X
图1 辽世宗“天禄通宝”铜币。
图2 辽代青玉松鹤人物山子。
图3 辽代花口白瓷盘。
奚与契丹异种同源,亦属于东胡之鲜卑系,最初时称“库莫奚”。据《魏书·库莫奚传》载:库莫奚,东部宇文之别种也”。北魏登国年间,契丹“与库莫奚分背”,库莫奚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共同体。北朝时,库莫奚已形成了由五部组成的部落联盟,“有阿会氏,五部中最盛,诸部皆归之”。当时,奚族经济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畜牧”;狩猎和农业作为补充。“其人善射猎,稼多穄”。北朝时期,库莫奚与北魏、北齐及北周等中原王朝大体上保持着朝贡和边民贸易的友好关系,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潢、土两河流域附近,《北史·奚传)即云:奚“初为慕容晃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松漠”,即指松山之西、沙漠之东的一片地域,位于今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与河北北部之间,大致为西辽河流域的克什克腾旗到围场南部的广大地区。隋唐时期,奚族虽曾为突厥、回鹘所羁属,但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是内附于隋唐。隋时,库莫奚始去“库莫”二字,“但号日奚”。至唐,唐政府在奚族活动地置饶乐都督府(府治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内),奚族的五个部被分置五个州,奚族的酋长被封为饶乐都督,赐皇娃李氏。各州置刺吏,饶乐府及各州长官均由奚族酋长担任,受制于营州都督府。唐朝还曾以宗室女下嫁给奚族首领。公元696年,奚与契丹联合叛唐,并称“两蕃”。至唐末,契丹势力壮大,奚族渐成其附属,并为契丹守疆界。为了逃避契丹人的奴役,有部分奚人西徙妫州(今河北怀来)北山,别称“西奚”。于是奚遂有东、西之分。公元911年,奚族被辽太租耶律阿保机征服,奚王五部降服契丹。《辽史·太祖纪》即载:耶律阿保机“亲征西部奚。奚阻险,叛服不常,数招谕弗听。是役所向辄下,遂分兵讨东部奚,亦平之。于是尽有奚、霫之地”。
辽建国之后,仍保留奚五部,每部设节度使辖制。天赞二年(923),又组成奚堕瑰部,合称“六部奚”,继续保持奚王名号,置奚王府,任其首领为奚大王,置于原来驻地,部众大多散居在辽中京地区,即今古北口经滦平、平泉至宁城一线。辽代奚族的主体部分(奚王府所辖之奚)集聚于中京地区,不少使辽的宋人在其“行程录”中对其多有描述。如宋绶《行程录》即载:“由古北口至中京北皆奚境。奚本与契丹等,后为契丹所并。所在分奚、契丹、汉人、渤海杂处。”路振《乘轺录》、王曾《上契丹事》等亦有相类之记述。此外,在不少宋人使辽诗作中,也有很多是描述这一带奚人风土人情的。
据盂广耀先生考证,辽代的奚族分为两类,除上述散居中京地区、在奚王府统辖下的主体奚族之外,还有由辽政府直辖统治的、已经契丹化的“七部二营奚”。当然,直属于辽、含在圣宗时三十四部中的奚族部营,当不止这些。这些在不同时期被契丹军队征伐俘获后重新安置、直属于辽政府统治的奚人部族,有些亦活动于辽中京道地区,如撒里葛、窃爪和耨碗爪三部,他们分布于泽州东、潭州南一带,即今河北平泉及辽宁建昌、喀左一带。但也有些是被迁徙并安置在辽中京之外的其他地区。如奚人讹仆括部,戍卫地在倒塌岭,即今内蒙古阴山中段,居住地在望云县东,即今河北省白河上游一带。又如“九百奚营”,居韩州,即今吉林省犁树县偏脸古城。王寂《辽东行部志》载:“韩州……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于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于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途,即徙于旧九百奚营,即今所治县也。”(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