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倍的机会!市场炒创新药的逻辑在变,哪些药企将一飞冲天?

透过现象看本质。

去年12月以来,无论是港股的未盈利生物医药B板块还是A股的创新药板块,都迎来了久违的反弹。这波上涨有一个关键的事件里程碑,即是PD-1医保谈判国产厂商的集体式纳入和降价幅度低于预期,可以说这件事情极大地释放了市场对于“药品集采惨烈的降价幅度传导到创新药”的恐慌情绪,也透露出上层对于创新药谈判纳入医保的一个态度。我们从远期的角度来看,当前的这个行情节点,属性并不是反弹,而是头部创新药企开启市值长牛之路的起点。

为什么会有这个论断?主因是源于大环境的变化,其次是PD-1在癌症治疗的地位。

一、创新药的黄金时代,十倍并非遥不可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同样,当前中国创新药迅猛发展的局面是厚积薄发的成果,局面正在打开。

1、四个基本面促进行业迅猛成长

● 供给端层面:国家近年来在医改政策上做出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顶层设计鼓励创新研发的大势不可逆转。我们对比中美、中欧的审评效率,未来国内新药的审评速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020年发布的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审评时限再做要求,继续支持鼓励创新研发,有利于创新药企与CDE频繁沟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少走弯路,实现共同成长,释放新药供给。

● 支付端:无论是集采还是医保谈判,核心都是“腾笼换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三批国家集采共节省费用539亿元,医保谈判不断将更多创新药、更多适应症纳入,这其中的支付结构是明显倾向于创新药的。

除了医保外,国内人均GDP的提升和商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未来将成为支付端的重要力量。

● 产业(需求):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正在进入老龄化的时代,这意味着我们拥有庞大的患者人群和日益提升的疾病发病率,创新药是病患治愈疾病、又或是预后提升生活质量的刚需,同时这也是为何国际CRO巨头纷纷在国内设立临床服务点的要因。

● 资本市场:近几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一直是备受资本青睐的热门细分领域,大量的资金堆积也加速了国内新药的研发进程。

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国内科创板的建立也为国内创新药融资提供了快速通道,其中部分上市条件重研发轻盈利,重视内在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未来,随着我国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融资渠道多元化将助力国内创新药发展。

2、PD-1的地位,医保谈判后释放的信号

在肿瘤圈里,现在如果哪位医生不知道PD-1/PD-L1治疗就像不知道青霉素是抗生素一样。当PD-1/PD-L1 抗体被誉为“肿瘤治疗抗生素”的那一刻起,就奠定其在人类药物学历史上其伟大的地位。

理由非常简单:不仅市场空间广阔,而且适应症覆盖面广,临床联药适应症广泛,会与联药一起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

不信?一窥K药和O药的全球销售额增长便会明白。

实际上,我们读到的是上层要通过此次PD-1医保谈判释放了一个重要的态度:医保局进行集采和医保谈判首要目的并不是节约医保资金,真正的目的是如何将比较有限的医保资金更高效的覆盖更多患者,实现让老百姓能用得起好药、新药,这才是最大的功绩。

所以,对创新药企来说,一般新药获批到最高销售峰值往往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放量过程,而通过医保谈判中标正是可以缩短放量时长、快速达到销售峰值的“捷径”,只要价格降幅在合理预期内,药企也可以通过以价换量获得不错的回报。

二、注定要极致分化的市场,跟随市场偏好不会错

创新药的投资,可不像早期仿制药的时代,胡乱炒作,鸡犬升天。大概率将是结构性的极端牛熊 —— 涝的涝死,旱的旱死,香港市场的生物医药B板块的走势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最直观的展现,例如对比再鼎医药和嘉和生物:

一家优秀的创新药企,创新、临床效率、BD能力和好的团队等缺一不可。而从我们二级投资人的视野来看,有且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拥抱BioPharma,二是挖掘有差异化和稀缺性的Biotech。同样,这也是跟随市场的偏好做出的选择。

1、BioPharma企业永远是最稳健的选择

BioPharma生物制药企业无疑是创新药企业里的白马,这些企业基本是从研发阶段成长起来,业务覆盖研发、生产、产品商业化等各个一体化环节,并且拥有多个自有的、有核心竞争力且商业化的产品管线,从现有商业价值和成长的稳定性来说都远胜于Biotech公司。下面以信达生物为例:

截至目前,信达拥有23个新药品种的在研产品管线,总计拥有超过50项处于临床试验中的产品,覆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以及眼底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其中4个产品上市,6个品种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18个品种在临床研究,2个产品进入临床III期。生命力极其旺盛。

目前上市公司而言纯正的生物制药企业主要有: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百济神州、再鼎医药。有心的朋友可以跟踪上述公司的走势,未来大概率继续强势。

2、Biotech的选择,追随自主创新、差异化创新

为什么强调自主和差异化创新?究其本身,选择投资这些biotech,就是想投一种颠覆被颠覆爆发的那种东西。

这里,一是不认可在港股上市的那些通过license in拼凑起来的创新药企,其缺乏自主开发拥有自由IP的核心价值;二是强调稀缺性,因为往往差异化的研究方向取得进展,未来很可能代表良好的竞争格局,这与众国内药企扎堆研发pd-1形成鲜明的对比。

国际上热门的新领域不少,国内存在上市公司的领域有CAR-T、双抗、ADC、小核酸药物等,对应传奇/亘喜、康方/康宁、荣昌/复星、瑞博/圣诺;

这里提到的部分公司,从2020年港股新上市以来就受到资金的追捧,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国内公司没有这样的差异化管线,即便临床进度还不靠前,另外这种核心管线还可以通过license out来进行价值兑现,实现公司市值的跃迁(如一战成名的天境生物)。

3、回望A股,有哪些特性的创新药企将闪闪发亮?

回看A股,由于科创板开通时间较晚,缺乏一定的生长土壤,可以看到目前在国内上市的优秀Biotech是不多的,而BioPharma公司,基本上就只能看恒瑞。以下梳理了三个可以锚点的条件,供大家参考:

● license out且交易金额和交易对手有一定分量的企业

一个项目能够license out,本身就体现了一条管线的创新质量水平,而对手方和金额规模显然是对管线的重磅程度和价值的再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license out项目数量的增加感受到国内的进步,A股中有license out项目的经历的目前仅有微芯生物、恒瑞医药、誉衡药业等。

● 起码在国内临床领先的FIC企业 + 聚焦本土化特色

做到在国内FIC、国际不掉队的管线,无需多说,下方是恒瑞例子。

另外,可以围绕本土环境展开识别,中国创新药行业处于发展早期,和国外有巨大差距,起点低的好处是市场空间更加广阔。而我们看到中美癌症发病&致死率的数据对比后发现,国人的疾病图谱具很强的本土特色(与生活习惯、环境有关),如胃癌、鼻咽癌、食道癌等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这里就产生了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本土创新药企能挖掘这部分的未满足需求,便能够完成某种程度上的“中国特色消费”。举个典型的器械例子,TAVR领域率先突破的启明医疗,也是挖掘国内高发的主动脉瓣狭窄病种需求,围绕国人的身体器官特征来研制对应的解决方案,慢慢走到了“细分领域一哥”的位置,占据国内细分市场70%以上的份额。

● 优秀的管理层

什么样的管理层才算让人满意的呢?

第一种就是从一级市场倒推,因为目前中国的创新药产业还落后于欧美国家10年以上,风投们基本上选创新药标的的时候一律只看领头人是有跨国药企任职的履历、又或是从国外学成回来的专家。这些人具备国际视野和经验,他们比国内的人更了解如何与境外公司合作,对创新药未来方向的把控更加敏感。典型如荣昌的房博士、加科思的王博士、贝达的丁博士。

第二种就是本土派,本土派志向远大的人才可谓是万里挑一,难识别的程度可见一斑。

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恒瑞医药的老板孙飘扬,慢慢的从一家小药厂做大做强,在策略上果决的向创新药转型,使得恒瑞成为中国医药一哥,成为一代传奇。而国内的本土派领导的药企,吃老本、小富即安的太多了,这些大多数都不具备投资价值,所以在选择上更需要谨慎,最好是参考一些已经在经营上证明过自己的领导层。

总结:综上所述,仅给大家提供一些比较好的思路。同时亦相信,中国的创新药产业将越来越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