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多年入选高中教材,开头不华丽,却是作文范本,为何

很多学生以为,好的开头就是要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有由彼及此的委婉曲折,为了追求所谓的形式美而挖空心思,就是不想好好说话。

今天,我们来看看名篇《故都的秋》的开头是怎样的。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名篇,被选入高中必修课文多年,一篇具有“悲凉美感”的散文。全文蕴含着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故土的热爱。

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开头——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故都的秋》的开头又有何特点?

第一、单刀直入

标题“故都的秋”包含两个字面信息:地点,季节。

第一句前半句写秋天给人的总的感觉,后半句写北国的秋的特点,第二句写回故都的原因。

两个长句子,全部与标题直接相关。语言上,干净利落。

第二、提挈全篇

开头说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后文写故都的槐树、秋蝉、秋雨 和果树,都体现了这三个特点。

再加上这个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结构上,文章真的如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第三、手法自然。

第一句运用了衬托手法。以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的“好”正面衬托故都秋天的“好”,既表明了自己对平常所见“秋”的一喜爱,后面把秋天写得那么真切可感,原因就在于此;又突出了对北国之秋的特别感情,为下文张本。可谓一箭双雕。

第一句用了排比的修辞。三个“来得”句式连用,情感绵长,突出故都在作者心中的分量。这样充足的蓄势,让人特别期待下文。

两种手法的运用都不着痕迹,好像是随着作者的感情自然而然跑出来的。

第四、语言质朴。

全段80个字,没有一个表修饰的形容词,读者却愿意一读再读。

郁达夫只不过用了两个名词“秋天”,一个副词“总是”,一个语气助词“啊”,还有一个表示辗转各地的长句子,就把对故都浓浓的情谊传达了出来。

高手都是这样吧,化腐朽为神奇,于无色处见繁花。

这个开头,如秋天的风,在低处久久盘旋,沉郁绵长,值得一读再读,值得好好品鉴。

什么样的开头大家都喜欢读?不故弄玄虚,不堆砌辞藻,自然入题,有真情实感。至于写作手法,它只是为内容、情感服务的,不要勉强。

一篇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我在南京看太阳》,其开头只有一句话:

八十年前的南京,没有太阳。

十一个字,有无穷的魔力。一瞬间,各种黑白的画面,纷繁多样的思绪,以前和现在的南京,等等,都在脑海里一一闪现,交叠。

这个开头和《故都的秋》一样,扣题,直接入题,简洁,朴实无华,情感充沛。说得玄一点,就是真诚。

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作文开头?

或者,你喜欢哪一个开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