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要点教你制作结构化知识卡片
什么是知识卡片?
上大学的时候,妈妈说我不太会说话,扯东扯西,说了半天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5年前,同事们给我的反馈是我在工作中讲话的时候,总是说不到关键点上。但是2年后,我的逻辑结构思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从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变成一名今日头条认证优质美文创作者,平均每年写二十多篇文章及六十多篇短文。其间,我最重要的转变是逻辑结构思维,这个思维的习得与我学习思维模型、画思维导图、制作知识卡片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知识卡片对于整理知识、深度思考、强化记忆有很显著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知识卡片呢?
以下是赵莎在《高效学习法:用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快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一书中对知识卡片的定义。
“在碎片化时代,把核心知识抽取出来,进行逻辑结构可视化编码记忆,形成可保存、分享、传播的记忆卡片的学习方法。”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非常有启发、共鸣的核心知识点,或者高频应用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可能是一个金句、一个模型、一个方法、一个概念。把这些知识点用卡片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呈现,就形成了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有哪些好处呢?
知识卡片的创作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好处。
1. 强化记忆。
轻量化的卡片可以随时调用,方便记忆。卡片的信息容量比较小,就使得核心知识会非常突出。
另外,认知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必要难度理论”,它是指在知识摄入的时候越容易,调用的时候就会越难;反过来,在摄入知识的时候越难,调用的时候就会越容易。
在制作知识卡片的时候,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理解来选取核心知识,还经常要在事后努力去回忆知识点,甚至需要反复重读原文,提取核心信息,整理逻辑结构。在对知识充分理解吸收的基础之上,再通过图形、图像等视觉符号转化出来。这一系列创作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必要难度,能让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2. 提升创意密度。
轻量级的卡片可以提升创意密度。很多人一想到写作就是滔滔不绝地写几千字,行动的难度很大。如果用小卡片进行创作,配合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卡片及时记录灵感。
3. 卡片拼接式创作
在不同的卡片中寻找联系,进行联想,将若干卡片扩充成文章。或者在创作文章的时候,根据需要在卡片库中进行检索,像搭积木一样,快速把不同的卡片内容聚合成文章。
如何结构化表达知识?
知识卡片的灵魂,就是知识的结构化表达。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看完书,觉得都懂了,但是让你说,却又说不出来。其实多半这是还没真正掌握你以为懂了的知识。
费曼学习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知识讲给别人听,并且让对方听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因此,以输出倒逼输入,就成为很多学习者的共识。可是毫无章法的输出对于深入思考和知识的内化,帮助有限。俗话说,捡再多的芝麻也凑不起一个西瓜。究竟怎样输出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一个问题。
《学习的答案》这本书提出的结构化复述,让我们通过深度思考,能够系统地整理、复述知识,从而内化知识。
该方法用一个人模型,从What-Why-How、适用条件、案例、原理、相关知识、历史这几个方面全面解构知识点。
具体来说,有以下步骤。
第一,左手代表What, Why,How。What的部分讲述这个知识点讲了什么,重点是澄清相关的概念、观点,或解决方案的概述。Why的部分则讲述该解决方案的价值,也就是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不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How的部分描述具体如何去做,典型的有三个步骤或原则。
第二,右手代表If(在什么条件下这个知识适用或者不适用)和用来结构化描述案例的STAR模型。STAR模型指在某个场景(Situation)中,为了完成某个任务(Task),采取了什么行动(Action),得到了什么结果(Result)。
案例还可以分为正例与反例,名人的例子与自己的例子,经典例子与新颖例子等不同分类。
第三,头代表知识点的底层原理,也就是这个方法为什么会管用?这个方法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第四,左右脚分别代表相关的知识和该知识点的历史、出处。
这里分享一个我用一个人模型进行结构化知识复述的例子。
有一位同事知道我曾经看过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有一次她问我如何处理家庭成员在育儿观念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我想到了课题分离这个方法,就想把它的精华讲岀来。
可是我发现我只能说出一些零散的概念和观点,没办法系统地把这个主题讲清楚。后来我按照一个人知识模型整理并重述了这个知识点,如下所示。
What: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的。每个人都应只解决好自己的课题。
Why:这个工具解决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矛盾这个问题。
How:
1.区分课题。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2.不干涉。不把别人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不好为人师。
3.不依赖。不把自己的课程抛给别人,不寻求认同。
If:当自己内心的意愿与别人的期望有冲突而造成矛盾的时候,可以应用课题分离, 做好自己的课题。怎么做是自己的课题,但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响应,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很难干涉。所以,要学会拒绝别人,表达自己的需要,不一味迎合别人,不全盘接受别人的期待。另外,当自己的期待与他人的意愿产生冲突而造成矛盾的时候,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就是说,不好为人师,不给别人强加自己的期待,接纳、尊重他人的反应、情绪和需要。
案例:比如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既不能强迫、干涉,也不能代替、大包大揽。父母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支持。是否接受父母的帮助和辅导,则是孩子的课题。又比如,要不要做好事是自己的课题,是否回报、感谢,是对方的课题。
原理: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相关知识:控制圈与影响圈。
出处:《被讨厌的勇气》。
有了上面的整理,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在我的头脑中,就已经是一个相对完整、逻辑清晰的全景图了。
当然,知识重述并不是一定要包含所有上面的要素,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对象来进行选择。无论如何,这些要素就能形成稳定的结构,知识点的不同方面就能很好地组织在一起,便于记忆提取。
如何制作结构化知识卡片?
有了知识的结构化表达,剩下的就是视觉化呈现,制作最终的知识卡片。
第一,工具的选择。
如果喜欢手工制作知识卡片,可以直接用便笺纸或卡片纸。这样灵活度高,而且手写可以促进记忆。缺点是不利于长时间保存、迭代。
另一种选择就是用Canva等专业海报、卡片制作app。这类工具通常会提供大量的模板、图片资源。
鉴于一般的知识卡片不需要太复杂,用PPT这样的常见工具就可以了。为了适应手机上的显示,一般设置尺寸为30cm×40cm或者52cm×93cm。
第二,卡片的标题
为了便于查找卡片,卡片的标题应该简练,并且能高度概括卡片的核心内容。另外,就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卡片的标题还起着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作用。通常有以下类型的标题。
1.问题型:利用问题做“钩子”,吸引读者从卡片中寻找答案。如下图所示。
2.观点型:表达一个明确的观点,使人看了之后就知道知识卡片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比如指导行动。如下图所示。
3.干货型:对知识点进行高度概括,比如给出方法论、工具、思维模型等的名称。如下图所示。
第三,卡片正文。
卡片的正文部分就是知识点的主体部分。除了金句卡片等比较简单的卡片之外,一般的知识卡片的主体内容都包含多个要素。这时候结构化就显得非常重要。结构在知识卡片中起的作用就像我们身体的骨骼一样,只有结构牢固稳定,最后的知识呈现才会有稳固的逻辑关系,才会促进我们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对于特定的结构可以用恰当的示意图表现出来。一些常见的结构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第四,美化
配色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颜色。通常使用三色即可,一个主色、一个辅色、一个跳色。主色作为背景色,建议选用浅色。辅色作为大量使用的前景色,也可以作为第二底色使用。跳色则用来强调重点。
第五,附加信息。
卡片一定要标注内容来源,一方面方便自己和读者参考知识源头,另一方面尊重原创。
在知识卡片中标注个人信息能帮助自己打造个人影响力,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自己的笔记作品不被抄袭侵权。
结束语
知识卡片的本质就是知识逻辑结构的可视化呈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善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进行高效的写作、分享知识。打造知识体系,就从创作并积累知识卡片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