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修图如何提高审美:看片子没用,应该明白眼睛与情感需要什么才能满足

什么是美,如何审美? 被誉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朱光潜、宗白华先生,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认为美没有标准、规律、是不懂美的原理,修图说修图没有标准,是因为不懂原理。

两位老先生都出生于1897年,早年都有留学西方的背景,1949年后都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晚年也都生活在北大校园里的名教授楼里,也都以美学家著称,但两人风格不同,一个以西方古典美学为特色,一个以东方传统美学为特色。两人也都于1986年辞世,也都留下了一代学术大师的背影。

因为篇幅太长,我们用两篇讲解一下美的原理,如何提高审美。

今天先讲一下朱光潜先生的“逻辑”美

一、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逻辑性”

逻辑是指的我们人类眼睛喜欢看什么、耳朵喜欢听什么、味觉喜欢吃什么、嗅觉喜欢闻什么。

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逻辑”,像太阳的光是从上方照射下来,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逻辑,当光从下往上照射的时候,我们会有不安、甚至害怕的感觉。我们流的血都是红色的,如果看到一个人流着蓝色或绿色的血液,我们会认为有毒或害怕。

在长期生活中“文化遗存”也给了我们一些逻辑,就像伦理关系,如果做儿子的不听话,父亲训斥是正常现象,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逻辑关系;如果父亲做错了事情,儿子训斥父亲,这就不是正常逻辑,会认为不孝。

这就是生活与文化遗存的“逻辑性”,当然还有很多,我只是举例说了几个比较容易理解的。

艺术或者说美是在这种逻辑的基础上去理想化,儿子做错了事情,父亲和蔼的教育,就会比训斥更有艺术更有美感;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是把生活的中逻辑美化。

人的长相有各种美,但都是建立在符合眼睛对美的标准基础上,如果五官比例不协调,在视觉就达不到美的标准。当然也有宗白华先生讲的情感美,像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就是情感赋予的美。

朱光潜先生说 "诗跟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

我们现在知道的这些色彩理论、基础几乎都来自西方的教育系统,不管是影调、音调还是色调英文都是:tone  [təʊn][发音]   你可以读 t ang 带点儿话音,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色调像音调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大部分人调色是整体偏向一种色彩或高光偏什么、暗部偏什么 。凡是那些讲“曲线是调色之王”的人,调色都是这种偏色。

就像王菲唱的《人间》,风雨过后 /  不一定有 / 美好的天/ 空  ,这几个字唱的声音高度是不一样的。

风的音,唱的声音最高因为是 5(sol),如果没有节奏这几个字的声音唱成一样高的,那就没有节奏了,这些乐谱中的1234567就没用了。
色彩也是一样,如果画面里高光暗部整体都偏向一种色彩,那色彩就没有用了。即使用色调分离把高光偏一种,暗部偏一种,那也是不符合逻辑了。画面如果是极简的表达,那就是多余,如果是丰富的表达那就太乏味,没有趣味,更没有美感。

偏色没有节奏更不是色彩搭配,在摄影后期行业用这种非常业余的偏色当做调色的人群,占据了98%以上,最典型的偏色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 “ins” “橙黄调” 等,能拿着ins风格讲调色的人不懂色彩。

多看会增加阅历,在脑海里有很多画面,只是知道这些东西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不明白好在哪里的原理,看再多只会模仿而已,而且只是模仿一个表面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