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锋:童年的小人书

童年的小人书

山东 李德锋

  我的童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那时条件艰苦,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记忆中最深的,要数读当时盛行的小人书了。之所以被称为小人书,首先是孩子们(小人)看的书,再就是书中人物画面小。也难怪,图书的尺寸有限,长不足20、宽仅10公分左右,小庙招不得大菩萨,小人之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人书只是民间说法,官方语言叫儿童连环画,顾名思义,服务对象是儿童,故事情节连动,画面前后对接,环环相扣,一页页翻下去,这样才能把故事看明白。

  小人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那个年月历史的背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们号称红色少年,接受的是红色教肓,传递的是正能量,小人书功不可没。

  就内容看,小人书涵盖诸多领域,像弘扬英雄事迹的《任常伦》,保护公共财产的《荣梅和玉荣》,鞭笞旧社会黑暗的《半夜鸡叫》,褒扬少年机智果敢的《鸡毛信》,以及反映红色苏维埃的《列宁在十月》等等,真可说是一道儿童文化的饕餮盛宴。追求信仰,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是那个年代的地标。潜移默化,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红色的种子。

  不夸张地说,小人书就是我们的宝书,金子般的存在。如果出一道命题:你的童年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写下答案:小人书!在童年的日子里,小人书就是我的阳光雨露,离开它,真难想象生命的天空有多么昏暗。确切说,小人书就是精神食粮,正因为它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增添了色彩,贫穷的日子也就多了欢笑,对未来更充满了希望。

  别看小人书不大,蕴含的意义极其丰富,亲情就是其中之一,彰显着浓浓的家庭关爱。与现在年轻父母的溺爱不同,那时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小人书无疑是最好的教材。尽管条件艰苦,牙缝里省下的钱也要买几本送给子女。

  记的有年冬天父亲出河工,买了几本小人书回家,激动得我整个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拿着向小朋友显摆,着实过了一把瘾。因印象太过深刻,名字至今还记得,其中有本就叫《一支二十响的驳壳枪》。现在想来,心里依然暖暖的感觉。

  对孩子们来说,小人书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有这么一句话:不拥有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当自己的小人书看腻了时,别人的也就成了窥探的目标。为了满足这份猎奇心,我们彼此交换,互通有无,共同分享对方的快乐。一来二去,埋下了友谊的种子,小人书俨然成了沟通少儿心灵的桥梁。

  一旦手中没有筹码,交换自然无从谈起,只好采用借的方式,当然要关系好的小朋友才行。那时小人书都是个人手中的宝贝疙瘩,关系一般绝对不肯轻易示人。即便借给好朋友,也是碍于情面,心里还是藏着小九九的。小人书封面上常见这样一行字: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无疑是在提醒你:别想赖账。

  纵使不想赖帐,也有不可能原物奉还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向邻居庆借了本《激战松骨峰》,深深被书中的战斗故事吸引。可惜,由于自己的疏忽,不知怎么就把它弄丢了。说实话,我这人打小就品质不坏,欠帐不还的事还真是做不来。万般无耐,只得向大人求助。好在父亲比较开通,给钱让我自己看着办。有钱好办事,我到供销社买了本新的《激战松骨峰》,忐忑的心方始有了着落。

  把书还给庆时,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丢了就丢了,还还什么。你一定要还,买本不重样的也行啊。”瞧他那落寞的神情,显然是为没有见到“新大陆”而惋惜。其实我也很自责,咋会这么死脑筋呢?片面追求原版,破坏的恰恰就是那份原味,教条主义害死人啊!

  没有发现新大陆,庆是遗憾的,而我却无意中享受了这份喜悦。那是一年春节,母亲带我串亲。小孩子嘛,对陌生的环境很不适应,时间一长,我就闹着回家。亲戚家的春哥见状,拿出他轻易不示人的私藏(满满一鸟笼的小人书)。如一剂灵丹妙药,我的哭闹声嘎然而止。说老实话,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宝贝(商店除外),乍见之下,颇有眼花缭乱之感,那份惊喜自不待言。

  小人书仿佛拥有巨大的魔力,我的魂儿瞬间被勾去,回家的欲望荡然无存。时光安暖,冬日的斜阳黄灿灿的,光线亲吻着我的额头,与画中的小人握手,一切似乎有了生命。我贪婪地趴在书上,完全沉浸在画中的童话里,外面的世界浑然不知,任凭身边再是吵闹,却已与我丝毫无关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我才极不情愿地挪动脚步,眼神却恋恋不舍地盯着小人书,就像要和最好的小伙伴道别一样。

  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一挥,半个世纪已过,当初的小人儿,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回首往事,不胜唏嘘。小人书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人生启蒙的阶段,它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旅程。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小人书虽非出身名门,自是也应“位列仙班”。一部儿童连环画,自童年起步,贯穿于我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我还纳闷儿,几十年经历的事情不计其数,为何对小人书情有独钟?也许这就是精神的力量。谨以此文献给逝去的童年时光,小人书:沙漠中的绿洲,我生命中的常青藤!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简介:李德锋,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以写作为乐,喜欢从文字中寻找时光里的宝藏。创作的动机缘于那份不变的初心,希望用手中的笔,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欢笑。

  人生信条:实实在在做人,快快乐乐做事。

(0)

相关推荐

  • 总有一个人需要去凭吊

    清明节来了,总是有许多的人,会在此刻想起,那就来一次内心的凭吊吧!是买一束鲜花,放在故人的墓前,还是吟一首忧伤的诗,放在悲伤的心里? 凭吊 文/王瑜 一别十年夜漫长,孤灯亮,寒心上.红泥芳坟,杜鹃声声 ...

  • 王瑜:行吟梓埠

    行吟梓埠 王瑜 群山逶迤舞长龙 杜鹃花开半掩丛 村舍错落沿溪上 桃花含笑点翠红 田垄菜黄香亦重 流云舒卷燕长空 乐河涛涌千舟泛 风光无限山水浓 觅古迹   跨沟谼 黄巢点兵炮声隆 千古英雄人辈出 都付 ...

  • 【原创】443.谈谈写作变现的主要途径

    经常会看到一些介绍写作经验的文章,那标题相当诱人,"写作变现月入十万","我靠写作改变了生活".这些话语,无不让人心驰神往.仿佛只要写作,就能一夜暴富:只要写作 ...

  • 文友主页丨李德锋:写作如产蛋

    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闲来无事,喜欢拿笔写上两句. 朋友见如此痴迷,误以为对我来说,文章不过是唾手即得的身边之物,遂带着羡慕的眼神要我谈感受. 这可难为了我,虽说爱好,毕竟不是天赋.若谈感受,怎么说呢? ...

  • 文友主页丨李德锋:树娘

    有人问我:娘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娘是一棵树!我还给她起了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树娘. 俗话说"水有源.树有根",是娘把我带到这个世界的,我是娘身上的一粒芽苞,在春天中萌生. 更确切 ...

  • 李德锋:我的白发人生 ​

    我的白发人生 山东德州  李德锋 人体衰老的标志是什么?我说答案是白发,相信没有什么人会反驳.语言词语也验证了这点,比如白发苍苍.两鬓斑白.苍颜白发之类.这么说吧,人一旦生了白发,也就宣布已与青春绝缘 ...

  • 李德锋:小 七

    小  七  山东德州 李德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读高中,每逢老师点名,有位同学的名字就显得那么高端:张仲训.当时人们起名很俗,"撞衫者"比比皆是,逮住几个常用的字就不放手,你用 ...

  • 文友主页丨李德锋:1的断想

    在10位阿拉伯数字中,我最欣赏1了. 看到它,满脑子都是其光鲜的形象. 一是他的乳名,在社会上也是备受宠爱,这从词语上可以反映出来--最大领导称一把手,最高信用是一诺千金,分量最重的话叫说一不二. 可 ...

  • 李德伦童年在老家丰润的短暂生活

    1930年春节,父亲李宏春带着全家又回到丰润县.李德伦进了丰润县北东区高小,在这里他开始学习弹风琴和唱歌,懂得了一点乐理知识.当时许多外村学生,有些学生已经是青年人了,个子较大,他们没事就吹笛子,可以 ...

  • 李德锋:我  老  了

    我  老  了  山东德州 李德锋 我老了吗?以前这个问题想都不敢想.然而,现实无情地告诉我:你的确老了,青春已成过去,此情可待成追忆,越是追忆越惋惜. 老实说,对老的形象,我是深怀抵触情绪的,总将其 ...

  • 李德锋:老湾的故事

    老 湾 的 故 事 山东德州 李德锋 在每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归航的港湾,无论出行再远,总有回家的期盼.至今年轮已渡过五十六年,我的心却始终没有走出那片儿时的老湾.它就像一粒璀璨的明珠,为我无忧的童 ...

  • 那些事儿丨李德锋:求学之路

    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有这么一句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每次读到它,花甲之年的我,内心总会泛起一丝涟漪.眼下正是升学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