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蓝图画得太大,秦国的治理能力跟不上了

秦朝二世而亡,留下了很多教训,但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两条,一条是对老百姓不能过于严刑峻法,否则会迫使老百姓铤而走险。另一条则是国家的治理方式需要和自身的国力以及治理能力相互配套,太落后了不行,太超前了也不行,都会走向最终的崩溃。

严刑峻法这一条后世很多人都在说,尤其是儒家喜欢讲,但有个关键的问题是,严刑峻法的治理方式成本是比较高的。如果再考虑到官僚体制难以避免的层层加码的习惯,那么传导到基层老百姓身上的时候,就很容易矫枉过正,走向极端,成本会呈几何数量级增加,最终超过自己的负担能力,走向崩溃。

再就是国家治理方式不能太过讲究顶层设计,也要给下面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留出一定的空间,总想着再一代人的时间里把原本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都完成,就会超出自己的治理能力的极限,从而走向反面。比如秦始皇统一之后仅仅十年,但是却干了大量的大工程,这就明显超出了自身的负担能力。

再就是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的关系。从春秋时期走向战国时期,从封建诸侯走向郡县制,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战国时代的郡县制之下,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只需要管理几个秦朝统一之后的郡,国家治理能力还能跟得上,而当全国都统一之后,如果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还是跟不上,就会崩溃。

比如汉朝到汉武帝时期,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太尉府是中央政府的三个主要中枢机构,但是总的工作人员数量才只有八百多人,而当时天下已经完全郡县制了,秦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显然要比这个水平低多了,如果中央过分集权,而中央政府能力又没有能力管那么多事,就会出现管理能力落后的问题。

所以,到了汉朝建立之后,从高祖时期到汉文帝,内政方面主要就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简单来说就是不折腾。这个不折腾既是不折腾老百姓,也是不折腾官僚体系本身,不给官僚体系规定过于沉重的超出他们自身承担能力范围的任务。而在对外政策上,大体上就是韬光养晦,尽量忍耐,不主动发动大规模战争,减少消耗,积蓄国力。

秦朝在这几个方面都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在于坚持折腾,不仅折腾老百姓,则折腾官僚体系,而且好大喜功,想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完成原本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再对外政策上也是积极扩张,坚持对外进攻政策,四面树敌,南征百越,北却匈奴,这都是秦始皇十年之内做的事,如此折腾,国家的财政自然捉襟见肘了。

也就是说,秦朝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是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了,秦始皇还可以以他和吕不韦,李斯的个人能力来维持,而当他一旦乘鹤西去的时候,换上来的秦二世和赵高不具备他的能力,这个机器就开始运转不灵了,只要哪里稍微出一点大大小小的问题,马上就会直接崩溃,整个机器轰然垮塌。所以,聪秦朝的角度看,陈胜吴广起义只是和小小的问题,但这个小火苗一下就把秦朝的潜在问题逗暴露出来了,很快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了,只能走向灭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