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为什么掀起“西双版纳热”?

曾经,西双版纳享誉泰国,曾经,泰国掀起“西双版纳热”,但很少有人记得。

新中国成立后,西双版纳是国家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待外国友人的地方之一;改革开放后,西双版纳得以较早放开旅游,是云南旅游最早起步的地区之一;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西双版纳旅游还处于初创阶段,旅游设施都很初级,无法满足旅游需求,甚至还有名额限制。

如此情形下,“西双版纳热”却在泰国展开,太多的泰国知识分子、中产阶层、泐人后裔(西双版纳原称勐泐,人们自称为泐人)对西双版纳鱼贯雁行,想到西双版纳看看,这是为何?

而今,很少有人去复盘它所带来的深刻启示。

一篇访问记

1980年,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的邀请,泰国前总理、政治家、文学家克立·巴莫亲王在当年7月访问中国,他要求访问、游览西双版纳景洪,回国后发表了长篇访问记,并在曼谷《沙炎叻报》“萱普巷”专栏进行连载。

“西双版纳访问记”写到景洪傣泐(即西双版纳原生傣族)、地理、饮食、过去的社会制度、城镇风貌、语言、村社、民居、佛寺、农业、赶街、召树屯舞蹈剧、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

刻在文化基因里,建材已改风格未变

他说:“到了勐景洪,就像接触到又大又沉的东西……一接触就觉得好像有一个又大又沉的东西冲撞我的躯体,差一点被它撞倒在地。”他接触的,冲撞他躯体的,就是景洪这片土地与傣泐历史文化。

他说:“景洪城前面的湄公河,宽广而美丽……我见过好几条有名的江河,如多瑙河、莱茵河,但这次游览了湄公河后,觉得其景色不亚于其他河流。”

不同的只是80年代这里还是连片田野

他说:“西双版纳佛寺相近于泰国寺庙样式,说它像泰北佛寺却不是,说它像老挝佛寺也不是……见了景洪的(佛寺)大殿与戒堂,我站在那里发愣,因为就像看到我们素可泰时期的旧寺庙,仍然在这里焕发光彩似的。”什么是西双版纳风格与特色?巴莫亲王这段话中很有启发——相近于泰国样式,却不是像泰北、老挝。

但凡眼力及格,一看便知有何不同

他说:“允景洪有一种泰国内陆各城市没有或尚未有的东西,那就是城市的官方戏院……给我印象很深。”离开景洪前,克立·巴莫在此观看了召树屯舞剧,对“泰南流传的'诺拉’在相隔千里的西双版纳冒出来”很是纳闷,但他认为这是西洋芭蕾舞式的、傣泐本色演出的舞剧,他想为召树屯出征前的阅兵曲取名为“景洪乐曲”。

阅览这篇访问记,用词优美,且很有见地和启发性,不亚于现在任何一篇旅游宣传推介文案,令泰国读者把目光转向中国西双版纳。

一部人文风情片

巴莫亲王之后,两地在文化交流上往来频频,1984年,泰国《文化艺术》杂志社主编考察西双版纳;1985年,西双版纳“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大型舞蹈剧在曼谷演出;1985年底,泰国公主甘拉雅尼·瓦塔娜访问西双版纳,访问事迹在泰国出版。

这些交往,提高了西双版纳傣泐文化在泰国的知名度,间接扩大了西双版纳的国际名望。

人文风情片中的傣泐民居

1986年,泰国电视台第九频道的摄制组也来到西双版纳,他们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把西双版纳的傣泐、地理、历史、文化、风俗、村社、乡土、城镇……放到荧幕上。

一年多之后,这部名为“西双版纳”的人文风情纪录片在泰国的电视台播出,不是“万人空巷”也接近“万人空巷”,泰国人直观地看到了文字之外活灵活现的中国西双版纳,与他们相近却已全然不同的地方引起了他们新的兴趣。
一些事物,好像已改变,却也没变
那个年代,泰国工业迅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的泰国游客,出游意愿如过去几年的中国游客差不多,而基于相近的亲缘,他们更愿意到周边的老挝、掸邦与西双版纳游览,而此时西双版纳已开放旅游。
西双版纳纪录片在这样的时代出现,泰国游客在荧幕上欣赏到令他们感兴趣却十分神秘的地方之后,在选择目的地时多少都会注意一下,那时西双版纳还没有旅游宣传片,这部人文风情片其实已充当了宣传片。

神秘的“熟睡之地”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是泰人眼中的神秘远方,族源上有共同的文化渊源,相近的语言、信仰、稻作生产、村社形态,但一千多年以来,两地处于不同的地缘环境中,各自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过程,区别是加大的,差异点是增多的。
这块区域早期四古王国
公元12、13世纪,两地分别出现有信史可考的王国,1180年的勐泐,1238年的素可泰,1292年的兰那(1296年兰那迁都清迈),之后却有不同的走向。
阿瑜陀耶取代素可泰,吞武里取代阿瑜陀耶,曼谷取代吞武里,形成现代泰国;兰那清迈兴盛一时,经书文诞生于此(傣泐文来源),虽被元、明敕封,却没有被实际控制,16世纪中叶开始被缅甸占据200多年,中断原先的王室统治,但最终,泰国取得了泰北主权。
素可泰遗迹,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勐泐自建立起至1950年,不易首府(景洪),不易王室,受元、明、清历代敕封(总管府、宣慰司),封建王国体系及其领主社会制度得以保留,景洪金殿虽发生多次争夺王位的内讧,但从始至终维持了770年的统治。

泰国更早地接触到西方的文化与政治,19世纪中叶后社会就发生深刻变化,完成经济变革和文化的部分西化;位于滇南群山中的西双版纳,交通阻塞,受异质文化影响较少,历史进程缓慢,经济社会大变革已在解放之后。
历770年,最后的议事庭大殿摇摇欲坠,今已不存
1917年,传教士由泰国进入西双版纳,看到西双版纳的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保留了古老的体制与传统,而称其为“熟睡之地”;1918年,泰国史学奠基人丹隆拉差努帕亲王在著作中认为,西双版纳保留的语言词汇更古老,所以把傣泐语称为原始泰语。
20世纪四十年代,泰国剧作家、历史学家銮威集瓦特甘心怀叵测地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臆造了景洪王室成员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发生内讧的情节,熟悉西双版纳近代史的读者都会感觉故事过于离奇,却能看到景洪王室(即车里宣慰使家族)20世纪初的影子,一些泰国人甚至把小说当做历史地理来读,在泰国人看来,西双版纳充满神秘的气息。
80年代的村舍就像这样

直到80年代,泰国人得以在巴莫亲王的“访问记”和电视台的人文风情纪录片中,直观且客观地看到离泰国若近若远的神秘“熟睡之地”,访问记和纪录片才会有如此大的力量,推动泰国掀起“西双版纳热”。

 “西双版纳热”

泰国掀起的“西双版纳热”,主要表现在学术研究、开辟边贸、寻根问祖与旅游观光方面。
共同的文化渊源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变化过程,泰语的变化远比傣泐语大,不少泰国学者发现兰甘亨碑铭所使用但现代泰语已不用的词汇,在傣泐语中仍在使用,日臻丰富的现代泰语衬托出傣泐语词汇原始形态的价值,傣泐语于是成为他们研究泰语历史及演变的珍贵材料,他们还用泰文撰写《西双版纳史》。
昔日设想,今日已是现实

泰国前总理差猜·春哈旺(1988-1991年)提出“化战场为商场”,与云南打通东南亚国际通道的愿想不谋而合,他们设想开辟由泰北经掸邦或老挝到西双版纳的线路,这可能是昆曼大通道的雏形,从那时起,泰国逐渐成为西双版纳最重要的外贸对象。

过去几百年间,一些傣泐先民因战争等原因迁居泰北,他们一直以西双版纳作为历史记忆的基础,从历史记忆中找到身份认同,基于亲缘情感,泐人后裔纷纷到西双版纳走亲串戚,其中曼谷一位王族后裔看了西双版纳风情片和《艺术文化》主编的文章后,到景洪寻根。

泰国很多旅游公司请求开辟西双版纳旅游路线,这些旅游公司经营的大多是文化旅游,客源多为泰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层,在西双版纳还没有国家级口岸机场之前,他们甚至几次提出愿投资1000万在西双版纳修建机场,想要打通清迈至景洪的航线。

西双版纳机场,已是国家级口岸

1995年,诗琳通公主遍访西双版纳,更是轰动了泰国,加深了“中泰一家亲”的情谊,使双方往来更加频繁,在西双版纳入境游客中,八九成来自泰国。

那时的西双版纳,如巴莫亲王所言“与泰国各个府相比还差欠”,旅游设施“与城市的规模还不相适应”,却让泰国掀起“西双版纳热”,如果说泰国人出游意愿是经济提升拉动,那么让泰国游客选择西双版纳的,一定是历史文化的力量,历史文化蕴含着亲缘情感,在对泰国游客的吸引力上,历史文化极其重要。
只要眼力及格,很容易看出差异点

借巴莫亲王之言,西双版纳虽相近于泰国,但不是泰国的翻版,不是像泰北、老挝,更不是像缅甸,无需纳闷,西双版纳就是西双版纳,经历了不同于泰国、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历史阶段、社会与文化的变化过程,西双版纳的独特与风格,是在自身千百年历史条件下形成、沉淀、演变的。

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文旅、地产资本喜欢以“泰国既视感”、“小泰国”为卖点包装商业项目,甚至过度模仿、山寨泰国景观与风格,被其裹挟的一些媒体也喜欢以此为噱头,这些操作与八九十年代的泰国掀起“西双版纳热”形成强烈反差,与差异化主导的现代旅游理念相去甚远。

想建成“世界旅游名城”,不仅要求西双版纳在国内独特,而且要求西双版纳在东南亚独特、在世界独特,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有游客才会有旅游的全部。
这算得上创新
学服务理念、运营方法就罢了,为包装商业项目而臆造“泰国既视感”、“小泰国”,过度模仿、山寨泰北景观的,请收收手吧,这不会轰动东南亚,别人的眼睛也能看出来哪些是独特与创新,哪些是从他们那里搞的翻版,谁也不想出国游一趟看到的却是与他们相同的景观。
而这些与高仿、山寨、搞翻版无异
想感受泰国风情的游客还是会走出国门,来到西双版纳的游客想感受的是西双版纳的独特、本真,创新必须立足于本土特质,高仿、山寨、搞翻版对现代旅游是绝路,在国内,仿外国风情的景点、旅游小镇,喧闹不久即衰败的很多,还没火热就死掉、留下一地鸡毛的更多。
为西双版纳的旅游全局、“世界旅游名城”目标想想,更注重差异化的现代旅游,何尝不是“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高仿、山寨、搞翻版,真的没必要!
1.克立·巴莫.西双版纳访问记[J].东南亚资料,1981,49
2.黄辉实, 刘隆. 论积极发展西双版纳旅游业[J]. 经济问题探索, 1984(7)
3.徐红罡, 保继刚, 周常春. 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特点及西双版纳对策[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17
4.谢远章. 谢远章学术文选[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