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是一切成长的前提
或许是今年的寒假太漫长(从冬过到了春,又从春过到夏)的缘故,一开学便有想认真干点事的念头,想着让所谓的工作室能真正运转起来,真正为“后浪”的成长发挥点作用,哪怕是做个垫脚石也是不错的。
我想着是不是可以带着“后浪们”,再往前奔奔,再往高处够够,看看是不是也可以走得更远些,跳得更高些!
在这个特殊时期,群聚性活动不宜进行的日子,或许带着他们做些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活计还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先在工作室的工作群里转载了苏州唐惠忠老师《细读文本:用诗的眼光读诗》《情境还原:将文本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去解读》等关于文本细读的指导性文章;再推送了自己写的《巧用藏景原理,调控语文课堂》《借中轴线原理,增加课堂境深》等系列关于如何建构课堂的文章。
所为何也?无他,只是想为下面的活动做些铺垫,也为青年教师更好地完成下面的作业做些理论上的准备,以免他们接到任务时不知如何下手,因而抱怨连天,叫苦连连……自以为用心也算良苦了,准备也算备至了。
于是,我拟好了活动方案,做好了比赛细则,甚至贴心地准备了一篇自己之前写的文本解读的文章,以作样板。
然后,我就坐等他们上交作业了。为了让他们不忘记有这么回事,我在截止日期前五日,前三日,前一日分别发了通知催稿。如此一番动作下来,我收到了所有参赛名单中的三分之二的成员投稿。
我呆坐在办公室想:何苦来哉?我是所为何来?这样的遭际,让我不禁想起了广东中山市张华老师对他的工作室准成员写的一封信。信中主要有对准工作室成员的四问: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愿意做事的人?自己是否愿意为自己的教学主张而努力?自己是否愿意去挑战并坚持有一定难度的写作?自己是否愿意去接受因蜕变而带来的各种疼痛?张华老师说他等着工作室成员的答复,言下之意就很明显了:愿意者入我门中,不愿出门随便左转或者右转。张老师是明智的,他要找的是愿意为语文教学、愿意为自己专业成长坚持且付出的人。
其实,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再看看那些在不同时间段里陪同自己走过的人,我看到了那些愿意付出且坚持付出的人都在自己的喜欢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说到这不得不说说新钢中学的钟燕青老师。她是我初回家乡,参加江西省首届班主任技能大赛时结识的。这是个特别上进的姑娘,从10年前初识到今天,她喜欢开玩笑似的叫我一声师傅。她逮住机会就要“压榨”我一番,每每写了什么东西常要献宝似的让我学习学习。如今她已经走在我的前面了,可以做我师傅了……
写到这里,我又不得不提到引我入门语文教学的领路人——江照富先生。记得刚到工作单位,学校例行给新人分配指导老师。有幸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就是江照富先生,他也是学校的校长。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作为一个老师,务必要做好两件事——上出精彩的课,写出好的文章。作为一个外地人要想立足,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从此,我经常拎着椅子不打招呼地尾随江先生去听课。看着他挥着一支铅笔在那挥洒自如,就特别羡慕,什么时候也能如此挥洒自如呢?由此,也喜欢跟着江先生磨课与写作。后来,江先生调走,我偶尔会去他的新学校看望他 ,一走进他的办公室他总是扯着我坐下说:秋平,你看这篇课文这样处理怎么样……
2018年年底时,我突然接到江先生电话,说是人在新余,问我有空一聚否。我欣喜异常,连夜赶到北湖宾馆。原来江先生已经是教育部签约的督导专家,此行是到新余调研义务教育……
张华老师曾对自己工作室准成员说:“对于个人来说,写作可以立身;对于教师来说,立身就是立教。语文教师的改变必须从写作开始,我坚信这样一个教师发展的信条:写作不是成功的手段,写作本身就意味着成功。”他说:我们不需要“爱写作”,我们只要“在写作”,在写作中深化思考,在写作中具化实践,在写作中形成话语风格。
或许,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专业写者,但我们必须为专业成长写着。如此,我们才能走向真正成熟,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是愿意。因为唯有从心底里愿意,才会真正出发,才会真正坚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