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湖南一农妇来延安读书,发现抗大教育长是10年未见的丈夫

1938年的一天,刚回长沙不久的徐特立(毛主席老师)来到老朋友邹希鲁家中串门,恰巧当时邹希鲁的女儿邹靖华也在,于是两个人便开始闲聊起邹希鲁这个如今在家务农的女儿。

当时老朋友对徐特立说:“女婿离开这么多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可女儿铁了心的在等他,劝她改嫁,她死活不依,现在失学在家,也没有工作,真是没有办法。

徐特立看到朋友忧虑,心里不是滋味,而且见邹靖华聪明伶俐,也不忍心人才就这样埋没,于是对邹靖华说:“你如果想继续念书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延安抗大的。”

虽然邹靖华这段时间一直在家务农,但有空也会看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她自然知道延安和抗大是什么地方,于是连忙应答道:“去延安,去抗大,我去!”

之后徐特立给邹靖华开了一封介绍信,并且告知了其去延安的路线后,她便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而后几经周折,邹靖华终于抵达了延安,并被接待的人安顿在了旅社。

但刚刚没歇息多久,就有一个小战士走到了屋里,之后大声地问道:“请问哪位是邹靖华?”听到这个询问后,邹靖华十分吃惊,因为她一直呆在湖南,真不知道延安有谁居然还知道自己的名字。

所以她颇有些不解地问道:“是谁找我?”而小战士随之回复:“是我们的教育长许光达。”话音未落,许光达便走了进来,邹靖华定睛一看:原来此人竟是自己10年未见的丈夫。

当时见到许光达后,邹靖华仿佛多年间的心酸与委屈都化作泪水从眼角流逝,她忘情地扑到许光达的怀中,放声大哭起来......

对于许光达而言,他与妻子邹靖华之间的婚姻虽然是长辈所包办,但双方都是两厢情愿。他们彼此都经历了太多,也为对方付出了太多,二人能够走到最后,实属不易。

1、

1911年,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小村庄。

虽然生在农村,但相比于其他家庭,邹靖华的情况要比其他人稍微好一点,因为她可以比其他同龄人接受更多的知识文化。

毕竟她的父亲邹希鲁可是清末举人,作为当地十分少有的文化人,他是村里为数不多能够有资格、有水平去开私塾教学的人。

不过虽然邹希鲁有一肚子墨水,但由于常年在外求学,家族的事务基本都由兄长掌管。

有一年,老家突遇灾难,使得家境日益窘迫,由于家族人口比较多,所以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张,最后管事的邹希鲁兄长还因为不堪重压,选择了上吊自杀。

按理来说邹希鲁哥哥死后,邹希鲁应当担起重任,掌管家族,但因为常年在外没什么威望,加上心思也不在这里,所以掌管家族的事情就转到了他堂弟那去。

而他堂弟可没有那么好说话,他发现邹希鲁家里没有男孩,于是他就利用族长的身份强迫邹希鲁的妻子将最小的两个女儿卖给别人,这其中一个便是邹靖华。

虽说当时是属于重男轻女的年代,但要邹靖华的母亲将自己的亲生骨肉往外送,确定太过于残忍了,在一筹莫展之下,邹靖华母亲只好将外地的丈夫叫了回来。而邹希鲁则向家族表示誓死不愿抛弃女儿,家族拗不过,也就不再逼迫邹希鲁将女儿送人。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两个女儿也不能一直跟着自己,因为这样迟早会全饿死。

于是他最后将小点的女儿送到了姐姐家抚养,至于9岁的邹靖华,他则想给她找个婆家,把她尽早给嫁出去。

而为了邹靖华能嫁得好,邹希鲁可是煞费苦心了,连续挑了几个都不满意,生怕女儿嫁过去会吃被欺负,最终在思来想去之后,他决定把女儿许配给自己曾经的学生许光达。

许光达曾经只是一个放牛娃,但他却十分地热爱学习,邹希鲁在私塾讲课的时候,总会看到他时不时地停在外面跟着自己一起念书。

久而久之,邹希鲁被他所打动,就让他破例成为了一名私塾的免费学生。

对于邹希鲁来说,许光达是值得依靠的,即便他当时还只有14岁左右,但邹希鲁却在与他的相处之中,看出许光达是个好小伙,于是一直把他当作“准女婿”看待。

1922年,邹希鲁托人正式到许光达家中提亲,对于这门婚事,许光达父亲自然是求之不得,当时立马就应允了。

而邹靖华与许光达两人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父母之命”也没有什么异议,邹靖华自然是由于年纪太小,还不太懂婚姻之事,许光达则是因为老师邹希鲁一直对自己很好,也没理由拒绝。

不过在亲事订了下来后,双方并没有立即结婚,因为许光达还需要接受教育,当时的他在大伯的资助下一直于长沙师范学校读书。

其实也正是因为在这读书,让他开始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加上当时毛泽东也在长沙,他经常会组织一些学生运动,这都让许光达备受鼓舞。

1925年9月,许光达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了共产党。次年,18岁的许光达在党组织的选送下秘密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的炮兵科学习。

由于当时走得比较匆忙,许光达在前往黄埔的时候并没能回家与自己的未婚妻告别,因此不管是邹家,还是许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而正在家里人害怕他已经遭遇了什么不幸之时,许光达的信寄了回来,随同信件的还有许光达穿着一身戎装的照片。

邹希鲁在得知未来女婿的去向后十分高兴,他对女儿邹靖华说:“黄埔军校是孙中山一手创办起来的,如今你未来夫君跟孙先生闹革命是不会错的,大有前途。”

在邹靖华心中,父亲对人的评价一直都是很谨慎的,能够得到父亲的肯定,那这个男人肯定不一般,所以此时的邹靖华心中也已经对照片中英姿飒爽的未婚夫有了一层朦胧的爱。

2、

1927年对于许光达而言,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正好从黄埔军校毕业,而蒋介石这边也开始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

而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下,许光达毅然决然地脱离了国民党,进行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他又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各地进行革命斗争。

长时间的漂泊在外,让他对家人愈发思念,于是在1928年8月,他回了一次老家。

看到许光达难得回家一次,许光达的父亲觉得儿子如今四处闯荡,太不安全了,便想靠着婚姻将许光达给“拴住”;而另一方面邹希鲁也希望女儿早点嫁过去,能够趁早有个依靠。

于是在两个长辈的极力催促下,许光达和邹靖华完婚了。在新婚之夜,许光达与邹靖华夫妻之间有了一次让二人都印象十分深刻的对话,即简短,又真挚。

当时许光达向妻子吐露心声:“我是一个穷光蛋,你嫁给我可能要吃苦啊!”而邹靖华则低声应道:“那有什么,我会种田,会绣花,我能自己养活自己。”

看到妻子如此懂事和明事理,许光达很是欣慰,他知道能够娶到这样的女子是他的福分。

不过他并不清楚妻子如果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否会支持自己的事业的,于是他象征性地问道:“报纸上说共产党人都是青面獠牙,杀人放火的,你信吗?”

邹靖华听完后则有些着急地回答:“这可是瞎说,我爸爸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共产党,他们都是好人!”

在回答完后,她觉得许光达问这个问题有些诡异,于是反问道:“你是哪个党的?”

许光达的身份必须保密,因此他并没有向妻子吐露自己身份,而是回答:“我哪个党也不是,是黄埔生。”

在聊完之后,其实这个时候的许光达也已经从妻子口里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他更加确信邹靖华就是那个与自己志同道合,能够一起走完下半辈子的人,所以对邹靖华也更加疼爱了。

但在那个特殊时期,美好的时光总会是短暂的。当时他们的蜜月期还没过多久,就又要面临分别了,因为就在他们新婚十天后,有特务查出了许光达的身份和去向。

在消息传到湖南之时,掌控湖南的大军阀何键紧急签署了一份加急电报发往长沙,要求长沙务必要把许光达“缉拿归案”。

多亏许光达家一个亲戚先得知了消息,立马托人带口信给许光达让他赶紧跑,此时邹靖华才得知:原来丈夫不仅是黄埔生,还是一个共产党。

不过对于邹靖华而言,这个时候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害怕。

因为她的丈夫如今正面临着抓捕,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要想活下来继续革命,那就只有一个法子:离开。

于是她只好哽咽着与丈夫道别。

当时在两人分别时,许光达对邹靖华说过一句话是:“我走后你要多保重,我会回来的!”而邹靖华的回答则是:“你放心,哪怕天崩地裂,我也等你回来!”

尽管二人都对再次见面充满了期待,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再一次重聚却整整过去了10年,而在这10年时间里,两人都受尽了无数的挫折,但好在他们都从未放弃过彼此。

3、

其实在这10年内,他们夫妻本来也是有机会见面的——比如在1930年12月,许光达所在的部队奉命进攻湖南克津市的时候,就恰巧“遇到”过邹靖华。

当时在红军与敌人双方陷入巷战之际,已经是红二军团第十七师师长的许光达正在阵地上观察敌情,突然他惊奇地发现战场废墟一间民房旁站着一个姑娘。

当时这个姑娘完全不顾危险,一直到处东张西望,似乎正在寻找着什么人,但许光达为了确保姑娘的安全,最终命令参谋把这名姑娘劝入了屋内。

估计许光达做梦都没想到,这个被自己劝进屋的姑娘正是自己的妻子,两人曾经近在咫尺,却最终失之交臂了。

其实当初在参谋劝邹靖华躲避炮火的时候,她也曾趁机打探了丈夫的下落,但参谋听到名字之后却直摇头,完全不知道邹靖华说的这个人便是自己的师长。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原来当初许光达,原名是叫做许德华,在与妻子分离后,他为躲避追捕,便将自己名字改成了许光达,这也就导致妻子并不知道他有许光达这个名字。

因此在询问的时候,也只是问的许德华这个名字,而参谋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人是许光达。

当时在多次寻找无果后,很多人都觉得许光达已经死在战场上了,但邹靖华却坚决不相信,她一直都在等待着丈夫的消息。

1931年8月,许光达的父亲许子贵收到了一封与许光达有关的信件。

不过这封信很奇怪:开头的收信人写的是“德华兄”,也就是未在家的许光达,而署名是一个叫廖运周的人,至于内容更是离谱,问询的是许光达当年的婚期。

许光达的父亲收到信件后不知其意,便把信拿给了身在长沙的邹靖华看,邹靖华何等聪明,她一看信就认出是丈夫的笔迹,于是就按照信中的地址给许光达回了信。

很快,许光达的第二封信送达,邹靖华这时完全确信了丈夫还活着的消息,而且也深知丈夫仍旧还惦念着自己。

一直以来由于工作原因,加上怕连累家人,许光达从没与家人联系过。

而如今因为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了,被迫停止所有的革命活动,前往上海治疗,期间由于实在抑制不住对家人的思念,就偷偷给家里写了一封经过“伪装”的书信。

在得知丈夫还好好活着之后,邹靖华本想收拾行李,前往上海照顾许光达,但谁能料想特务不久后便找到了许光达在上海落脚的医院,组织为了许光达的安全,只好将其火速转移到了苏联治疗。

就这样,两人再一次错过了......

1938年,许光达从苏联归国,来到了延安。

此时的许光达年仅30岁,就已经被组织安排担任抗大教育长了,可以说是年轻有为。

而他这样的一个优质男性,自然有不少人追求。

比如当时的抗大可是国内的人才聚集地之一,里面不缺端庄娴淑的大家闺秀,而这其中就有很多人曾向许光达大胆地表达过爱意,甚至还有大胆的女生直接托人撮合。

可是都被许光达婉拒了,因为许光达心中始终没有放下邹靖华。

有人曾劝许光达:“你和妻子失散多年,如今她已经也生死不明,而且你们的婚姻还是典型的包办婚姻,不应该做数,应该再娶。”

但许光达却回答:“不,我要等,如果她没死,我贸然另娶她人,岂不是伤透了她的心?假设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见到她的坟,哭一阵,添上一捧土。”

于是他在延安稳定下来后,就再次开始寻找自己的妻子,他本想像以前一样给妻子寄信,但后来却发现根据地与国统区的联系被切断了,自己的信压根邮寄不到。

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他心想:如果妻子还活着,极有可能会来延安读书。

第一,妻子极其热爱学习,而且喜欢马克思主义,当时的时局下只有抗大适合她;第二,自己是共产党,延安是自己可能会在的地方。

于是他一直都在抗大的花名册上查阅湖南到抗大的学员有无叫邹靖华的。一批又一批的学员过去了,终于让他等到了妻子,也就是我们开头的那一幕。

而他们这一次相见后,就一直不曾分开过,直到1969年许光达去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