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真会玩儿

北京人养虫这或许与旗人优裕的生活有关,丰衣足食而又无所事事总要找点乐子,在当年娱乐方式及其有限的情况下,不玩花鸟鱼虫能玩什么呢。“虫儿”指的是蛐蛐儿、蝈蝈儿、油葫芦、金钟儿,北京人管这叫“四大鸣虫儿”。在这些玩的虫里面最吸引人的还是蟋蟀,蟋蟀在北京叫蛐蛐儿。以前北京盛产蛐蛐儿,北京蛐蛐以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福寿岭的“青麻头”为佳。出了四九城就有,虽然胡同里也经常有人卖蛐蛐儿,但北京人大多数不买而是自己去逮。逮蛐蛐儿也是一乐,带上钎子罩子等工具一走就是一天,在草丛中、砖瓦堆、庄稼地里循着蛐蛐儿的叫声,轻手轻脚地走去看准洞口然后再逮,或探或挖或灌水远远望去,看着那认真的样子知道的是在逮蛐蛐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找啥宝贝。

据老北京人说以前在前门城根儿一带就有专门斗蟋蟀的地方。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它们首先猛烈振翅鸣叫,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主动败下阵去。

有的人养蟋蟀不为斗,为了在冬天听个叫唤,而这就涉及到培育的方法,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过冬蟋蟀的养法:把土放在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中放在暖炕上,经常洒点儿水慢慢就长出来了,一个来月就能鸣叫声音很小,入了春反倒僵死了。有了人工养殖的方法,当寒冬降临乡野一片寂静时,被养殖的小虫振翅高鸣,无疑给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几分大自然的享受。即使不打斗在寒冷的冬季,大庭广众之下人无我有当然得意至极。养蛐蛐斗蛐蛐作为一种文化仍到现在然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蟋蟀爱好者众多仅在北京就有十几万名,每年都进行各种赛事活动,因为斗蛐蛐儿很多爱虫人都成了朋友被称为虫友。

编辑丨顺益兴四合院综合服务机构编辑整理原创

来源丨北京杂记

如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