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明初青花瓷器欣赏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洪武青花花卉纹石榴尊
瓷器鉴定真知堂:
玩瓷器收藏的朋友,都知道两个名词-官窑,民窑。我这里解释一下,内行的朋友不要嫌我啰嗦,毕竟还有不少朋友是不太懂的。所谓官窑,这里不是指五大名窑里的官窑,而是明清二代为皇家御制瓷器的窑厂。文献记载。洪武二年或者洪武三十五年,在景德镇珠山设置御窑厂。这把窑火一直烧到了清代最后一个皇上出宫才止。与官窑相对应的就是民窑了,顾名思义,民间所烧,为满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所需烧制的瓷器,以日用器为大宗。
北京故宫藏明洪武青花花卉纹石榴尊残器
有了官窑,民窑的概念,再来玩收藏就好区分了。这位是玩永宣的(官窑),那位是玩民国的(民窑)。选定一个突破口进行专业研究和收藏,假以时日,就能入门,然后登堂,最后落座。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收藏家。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永乐青花江山万代纹三足鼎
官窑,由于是为皇帝定制瓷器的御窑厂,所以有很多特殊的制度,比如官窑器落选了之后,不得流出厂外,就地砸碎掩埋!且慢!这么名贵的瓷器,当时每件烧制几乎等同于同等重量白银的瓷器,就因为一点小毛病就砸碎不要了吗?真是如此!199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就发掘出土了明代各时期被砸碎的御用器,修复后都能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得上。
北京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江山万代纹三足鼎
明初的洪武永乐宣德三朝瓷器,在青花瓷史上有如黄钟大吕!珍同拱璧!这时期的青花瓷,尚处于新创不久的阶段,所用的青花彩绘原料氧化钴矿物,几乎都依靠进口才能供给。到了宣德晚期,才开始用国产的平等青料试制瓷器,主要原因是进口时间太长,成本太高,已经不能满足皇帝大批量生产的需要了。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永乐青花拔白海水游龙纹扁壶
据史料记载,宣德八年,皇帝一次性就下了烧制瓷器四十多万件的谕旨。可以想象这四十多万件瓷器,需要多少人力物力。但这批瓷器肯定是没有完全被烧制出来的,因为不到两年宣德皇帝就驾崩,他死后所有不急的事物都被叫停。他御用的蛐蛐罐都被皇太后砸碎,所以据说皇帝的蛐蛐罐是没有完整器存世的。
北京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拔白海水游龙纹扁壶
其实明初不止这三位皇帝,中间还有两位。建文帝是明代第二位皇帝,后来在靖难之变中被叔叔朱棣(永乐皇帝)夺取了皇位,不知所踪。永乐时期迁都北京,派遣郑和多次下西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朱棣担心建文帝复辟,所以一定要找到建文帝斩草除根。到宣德驾崩后,新帝即位为正统,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永乐朱棣一系执政数十年后还存在地位不稳的纷争。
北京故宫藏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明初的五位皇帝就是这个序列,洪熙皇帝是永乐皇帝长子,即位不满一年就死去了,由洪熙帝之子宣德皇帝即位。所以,在历史上由于洪熙一朝太短,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一般都把永宣并称。其实永宣二朝,一个是爷爷,一个是孙子。青花瓷器在元代创烧之后(勿喷,不说唐青花宋青花),经过洪武31年的发展没有进步,最终在永乐晚期得到大发展,究其原因,应该还是永乐帝即位后,北征蒙古,南下西洋,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取得了大量进口氧化钴矿石原料。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洪武的青花瓷,器型硕大无比,很多都是40-70厘米之间的大器。洪武瓷器在中东地区颇有收藏,可见在明早期,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大明王朝的影响力还是够大的,可以西抵波斯,东达日本,南至苏门答腊。后来由于后世皇帝缺乏厚往薄来的大气魄,再加上蒙古瓦剌部的不断侵袭,海路也中断了,所以宣德以后的青花瓷,罕见到达中东地区。直到隆庆开关,这种情况才根本改变。
景德镇珠山出土明宣德宝相花纹宝月瓶
永乐前期以甜白瓷为宫廷用瓷。并不是使用青花瓷的,这在史料中就有记载。究其原因,是因为朱棣从小就镇守北平,与戎狄为伍,性格外向,豪放。早就接受了蒙元贵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尊为美的色彩取向。元统治中国九十多年,统治中国华北以北地区一百五十多年,蒙元虽然覆亡,但上百年来北方喜白这种风尚,即使是朱元璋极力提倡红色,在明初几十年间依然见效不大。他儿子朱棣上台后,就不喜欢他爹的釉里红,只喜欢蒙元的白,汝奈我何?
北京故宫藏明宣德宝相花纹宝月瓶
宣德即位后,一开机就是叔父叛乱,重演他爷爷叛乱的故事。不久安定之后,宣德皇帝骨子里的文学艺术修养细胞作祟,开始烧起宣德炉,大量设计新款瓷器。整个古代,宣德一朝的瓷器器型种类是最多的,没有第二。很有可能宣德皇帝也亲身参与了瓷器的设计制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