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三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一)

我与上海知青的友情(一)
文/张志江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青春,创造了、记录了共和国的成长史,并给予见证,他们的名字就叫做——知青。
1969年2月4日中午时分,一列绿皮火车到达明光一一嘉山县城,车上乘客有500多名,他们是上海市徐汇区老三届毕业生,首批到安徽省嘉山县插队的知青。时值戊申年隆冬,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前往火车站迎接的人群,有党、政、军领导和市民,我也在欢迎的队伍之中。大伙帮知青们拿着行李,沿着大马路一直向东行,到达嘉山中学,在大礼堂集中。各公社派来的人和车接回各自的知青。由于一些公社因大雪封路影响通行,当天未能进城,造成部分知青滞留在县城,等待天气转晴。
这群来自大上海的知青,将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在广阔天地炼红心。他们与社员同甘共苦,与贫下中农心心相印。克服重重困难,学习农业生产劳动,逐渐锻炼成长为新一代农民。
两年后,他们陆续被招工进城,成为产业工人。1971年元旦刚过,嘉山县耐火器材厂迎来了首批上海知青14名,他们的名字是黄安康、李崇烈、过釗明,曹兆才、朱丹、戴国金、张建平,贾秀英、徐安媞、陈佩文,汪美华、刘芬英、袁桂凤,还有徐菱,是唯一的高中毕业生。
他们被分配至不同的车间劳动,这是一个锻炼的过程。他们住进了集体宿舍,有电灯照明。不用再烧锅做饭,一日三餐到食堂享用。穿上了崭新的工作服,显得格外精神。工厂如同一个大家庭,按时作息,有规律的工作、学习和劳动。星期天休息可以进城到饭店去搓上一顿。想回上海也方便,步行到火车站只用20分钟。从此,我与知青们成为同事、工友、好友,一直交往至今。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下面我将介绍几位上海知青,回忆我与他们的友情。

才 女  刘 芬 英

上海知青刘芬英,招工进厂成职工。厂办小学当教师,广播室里搞播音。工作认真又负责,调到行政第一人。文书、写作样样会,局里县里都知名。
刘芬英女士,1950年生于上海,东安中学六七届初中毕业生。长的不胖不瘦,身材适中。头上剪的运动发型,圆圆的脸蛋上长着一对不大的眼睛,但却炯炯有神。她是由成型一车间调到行政的第一位知青。1974年初,厂办小学缺少教师,她就先去顶了一阵,后来又调到了行政部门。
刘芬英的文笔很好,钢笔字写得清秀、工整,流利又不潦草——好认。那个年代的领导文化程度都不高,小刘同志写的讲话稿,领导们最喜欢用。那个年代一个接一个的运动,天天讲阶级斗争。批判这批判那,要写大批判稿,还要在大喇叭里播送。这可忙坏了年轻的刘芬英。每天清晨上班之前,她就要进广播室开机准备,使工人们一进大门就听到广播的声音。刘芬英担任文秘工作,整天写文字材料还要播音,为了赶写材料,加班加点是常事,经常写到日落灯明。她还担任过工会干事和女工委员,工作认真有上进心。她待人和蔼真诚,工作积极主动,作风正派从没有绯闻。
小刘同志很快在手管系统出了名。局机关编制少,人不够用,就从企业借调来能抄会写的刘芬英。大量的文案工作,文件档案的整理,留给她去理清。手管局的上级县工业办公室,有位秘书叫王万伦,他见“才”起意要借人,为减轻他繁琐的事务,他从手管局借走了刘芬英。就这样,我的同事、朋友刘芬英常常被上级机关抽调借用。1984年,夫妻分居两地的刘芬英调离耐火厂,去江苏某地与爱人团聚,离开了我们,从此后再未见过她的身影。
2016年上海知青故地重游,我向他们打听刘芬英,随后获得她的手机号码。得知她早已返城,如今生活在上海,是一个晚年非常幸福的老人。我们之间很快建立了微信,互致问候,共忆往事,畅叙友情。得知她在上海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和一个非常爱她、善待她的纯朴善良的老爱人。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她当年曾和我同室工作,配合默契,对她印象颇深。今特撰此文,文章虽短,略表寸心。

会计师黄安康

我在耐火厂结识的第二位知青,是黄安康。1974年夏,我任厂安保部门负责人时,因案件多,人手不够用,欲从车间抽人,发现成型一车间的黄安康钢笔字写的刚劲有力、漂亮工整,经厂领导同意,抽调他帮忙搞调查(再配上一名老党员,两人为一组)。
我凭着在公安机关协助办案几年,学来的一点经验和常识,向安康交代了外调工作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了“六合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我只简述了一遍,他们就出发了。调查结束后,安康同志交来了由他主笔的调查报告和材料,我接过一看,文字工整,内容详实,事实清楚,逻辑性强,简直无懈可击。真不敢相信,第一次他就能做得这么好,完全符合“六何要素”的要求,不愧是上海名校毕业,非同一般,绝顶聪明,令我刮目相看!
后来县里抽人到教育系统搞路线教育宣传队,就派黄安康去了,直到1977年结束回厂。那年夏秋时节,滁县专区举办财会人员培训班,厂里派安康同志去学习。三个月后回来,安康担任了主管会计的助手,主管会计出差十天,交代安康在家看看已做好的凭证,学学经验,理解体会一下做账的流程,结果安康如法炮制,并把凭证全部做出来,主管回来见到凭证,惊叹不已,大加赞赏,十分满意。从此以后,就放心地让安康做账了。1979年,耐火厂一厂分三厂,黄安康同志被分配到电炉厂任主管会计。1983年,安康被调到县二轻供销公司,先后担任商场和公司的主管会计。
1985年,安康报名参加了电大函授学习会统专业,学习三年考11门课,安康考试成绩列全县第二,滁县专区第九名。1988年拿到国家认可的大专文凭,1990年全国恢复评定职称工作,第一批授予会计师(中级)职称,全县仅有不到十个人,黄安康名列其中,也是二轻系统唯一的会计师。此后,二经系统的查账,年终做账和财务专项检查,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
1997年,安康的独子回上海读高中,为了照顾陪伴儿子,安康申请保职停薪回了上海。同时,也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2001年,以上海市引进人才的方式调回上海,有了正式的上海户籍。回头看看安康在嘉山明光走过的28年,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干了很多工作。农民、工人、行政,特别是先干了工业会计,又干了商业会计,使他精通各种业务,适应性更强,以至于在港资企业“打工”时,面对港商老板的无端猜疑、歧视、不信任,安康君是从容应对,不卑不亢,柔中有刚,捍卫了做人的尊严,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进入公司的白领阶层。
安康回上海后,不忘第二故乡情,几度回明光看望乡亲和故友,我们一直保持联系。2016年金秋,安康夫妇、兆才、崇烈等老知青相约明光,在畅叙友情中发现,我们几位都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才引出了安康君少有人知的另一强项一一文学写作。后来得知,他于2002年在沪打工之余,就已开始写作,并在闵行区的文学刊物《梅陇人文》上发表过,我们的文学梦,安康君已先行一步了。
说起文学写作,还要回到安康插队时讲起:安康1967届初中毕业于上海市重点中学一一位育中学,该校在徐汇区与南洋模范中学、市第二中学齐名,呈三足鼎立之势。安康的哥哥、姐姐都是“南模”高中毕业,哥哥于77年考入上海交大。姐姐安平与安康一同到嘉山县插队,后来安平考上“安师大”,毕业后在嘉山、滁州等地中学任教务主任,1993年调回上海,任莘庄中学教务主任。
安康插队的苏巷公社山刘大队,有十名上海男知青,其中,他同班同学丁言模,父亲丁景唐是三十年代上海左翼作家,新四军老战士,建国后担任过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上海市出版局长。言模三姐丁言昭,是著名学者、作家。言模七一年招工到滁地建安公司,后来考上电大,主攻文学专业,再后来成为一名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协会员。与安康同队的李小棠,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巴金之子,受当时的政治气候所累,屡次推荐招工、上学都轮不上他,直到恢复高考那年,他考取了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成为作家,现为中国作协会员。
受以上几位的影响,加上本人的天赋和努力,安康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还记得上海知青到达嘉山当晚被困在嘉中大礼堂的情景吗?在零下十度的寒夜,安康难以入睡,居然还有雅兴“胡诌”几句(详见安康《艰难漫长的岁月》〈一〉):“朔风逼,发配皖东情何急。情何急,冰雪盖野,月残星稀。零下十度寒如戟,啖橘用刀堪称奇。堪称奇,无眠徘徊,心冷悲泣。”让人难以想象的,这竟然是只有18岁的初中生的“杰作”。虽然这是后来回忆文章所述,但当夜情景却是千真万确,表现出作者当时睡意全无,诗兴大发,兴趣盎然,一韵到底,实乃“堪称奇”!
安康才思敏捷,博学多才,经常在电脑上写作,多为随笔和散文,其分类有旅游天地、凡人趣事、朝花夕拾以及打工系列的文章,仅我看到的就有十几篇。在曹兆才先生极力推荐下,《文化明光》自2019年以来,曾推出黄安康的《毛驴趣谈》,《房东和他的儿女们》,《天葬》,以及最近推出打工系列文章。另据我所知,安康写的《春意周庄》等文章,曾载于《中国服装报》(见黄安康《同事何小敏》一文)。
安康爱好广泛,平时喜欢唱歌、打乒乓球、羽毛球,2012年退休后,又喜欢上旅游,趁着腿脚灵活,周游各地,去过新疆、西藏、内蒙、东北、青海、云南、香港、台湾,以及欧洲、泰国等地。2018年,安康君已68岁,凭着他的睿智和毅力,在50天内,一次性考过驾驶的四个科目,取得c驾驶执照。现在常与同学、朋友们一起自驾游,徜徉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倍感快乐。文学写作只是安康君诸多爱好之一。他说,他写作只是想看看自己写的小文章,能否上得了台面。他表示,写作不是为了当作家,随心所欲,不求成名,但求快乐。
我觉得,安康君就是一块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你瞧他活得多滋润、多充实、多潇洒、多自信、多幸福!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他的所作所为堪称退休老人的样板,值得我们参考、仿效和学习,如能做到其中一二,也算得上是幸福的晚年了。
期盼安康君更多的好文章出现在第二故乡的读者面前。衷心祝愿安康君晚年幸福。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

  • 《荒友情 》作者:傅矢修 朗诵:李苓霞

    作者(左一) 荒友情 作者:傅矢修 朗诵:李苓霞 主编:江南雨19 配乐:祝玉强 当我提笔写这个题目的时候, 有一个年轻人问我, 什么叫荒友? 我说, 这是一个 在特定时间. 在特定地点, 共同战斗. ...

  • 黄陂胶板厂

    由宜黄沿208省道往黄陂,在距黄陂5里许的黄水河湾处,便是40多年前创建的黄陂胶合板厂.在此之前,这里曾是黄陂林管所. 厂子大门西侧,挂着"江西诚鑫木业有限公司"的大牌子,另有两块 ...

  • 靴城情怀|回忆1989年度教育系统先进

    最近,偶获1989年度保定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个人光荣册,记录了当时的情况,请大家一起回味.此为第1期. <光荣册>,保定市教育局印,一九九〇年·二 一.光荣册内容 一九八九年度教育系统优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二: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文/张志江 "票友"一词源于清代,是戏剧界的行话,其意是指不以演艺为生,又十分喜欢演唱戏曲的爱好者,即非职业演员.乐师.京剧票友与其它艺术爱好者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四——明光火车站印象

    龙泉纪事之十四--明光火车站印象 明光市民在经过了400多天的苦苦等待和期盼,终于在2020年12月,又能从家门口坐上火车了,并盼来了改造后的崭新的明光火车站.你看那高大时尚的新站房蔚为壮观,宏伟大气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五——我家俩知青

    兄妹五人手足情, 大哥工人二哥兵. 老三老四正下放, 广阔天地练红心. 本文说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知青的故事. 明光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是在1968年10月第一批下放到本县的太平和三界等公社的.当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六——小姑

    谨以本文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小   姑 文|张志江 三代小姑  血脉相通  年龄差异  时代不同 坚信马列  追随中共 历经磨难  牺牲亲人 和平年代  勤勤恳恳 为民服务  继续革命 改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七 ——明光老字号(一)

    明光老字号() 作者:张志江 1912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在昔日的小渔村一一明光设了车站.火车开通,也带动了明光集原有的池河航运的迅速发展.于是有很多的外地移民纷至沓来,大量涌入明光,寻找生活门路和商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八 ——明光老字号(三)

    "田海山"创始人刘美森老先生工作照 <文化明光>平台5月6日推出的<明光老字号>(一),笔者讲述了百年老字号"田海山"的创业故事,受到读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 ——老明光老字号(四)

    说说刻字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刻字这一行,涵义很宽泛,大到在巨石上,小到在米粒.头发丝上刻字,又叫雕刻.微雕.自商代在龟甲.兽骨上刻符号,始有了甲骨文字,周代在青铜器上刻(铸)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一 ——近 邻

    2021年7月26日,突然接到"李爷"病逝的噩耗,我急忙从滁州乘火车赶往明光,傍晚冒雨赶到李家,与"李爷"作最后诀别. 27日清晨5点多,送行的车辆在雨中出发, ...

  •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二十二 ——老家(上)

    老家,一般指原籍或祖籍,故乡或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有的指出生地. 我的曾祖父,清朝同治年间生于安徽全椒县襄河镇:祖父清朝光绪年间生于安徽盱眙县蒋家坝(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父亲民国初年出生于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