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窑从烟火传承中走来

省级非遗——界牌窑从烟火传承中走来

谈到瓷器,首先想到的是世界瓷都景德镇;论说窑口,历史上的汝窑、定窑等几大名窑,自然被世人津津乐道。然而在新中国的辉煌历史上,瓷器界流传着这么一句定论“一件界瓷两件景瓷”,由此可见这里出产的瓷器品质之高和名贵,“中国界牌”这一专用名词,已响却了半个多世纪。

衡阳界牌镇瓷泥蕴藏储量巨大,据亚洲首位。矿源绵延30余里,且瓷泥含铝量多在20%以上,最优质矿源含铝量超过35%,品质极佳,为全国三大瓷泥矿区开采基地之一。

清朝雍正末年,衡阳界牌王芝塘发现瓷泥源,道光年间又新辟界牌国庆瓷泥源,江西人马氏兄弟始建窑生产,为界牌瓷业的开端,鼎盛时期大小窑口达48座,生产工人3000多人,其中尤以马老屋、马新屋、两字号、长生堂、卫家嘴等窑口最为闻名。

民国时期,界牌瓷业界逐步提高工艺水平引进新技术,器物开始注浆成型,并以“洋墨”取代“吴集土墨”,加绘红,绿,黄等花色,美化产品外观,造型工艺实现由粗糙到精美的技术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陶瓷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其中以醴陵,界牌,洪江,长沙四大陶瓷生产基地最为著名,界牌陶瓷业也真正步入了现代工业的快车道。

1956年界牌瓷业公私合营,组建公私合营瓷厂和界牌瓷泥矿瓷厂。制瓷技术进入粗瓷向细瓷,手工制瓷向机械化制瓷技术过渡。瓷泥开采实现由洞采改为露天,烧瓷窑由柴窑率先在全国改煤窑。高级工程师胡海洲设计的还原焰隧道窑的使用,使界牌陶瓷厂率先成为全国最早使用煤窑技术企业,并在全省加以推广。

1959年,组建成立了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下辖7个分厂,各分厂生产的陶瓷制品统一使用“湖南界牌”商标。

1959年将四分厂改建成立了界牌陶瓷试制组,1963年试制组更名为湖南界牌陶瓷研究所,同年,研究所试制成功金花波单杯和225单杯,达到国际陶瓷出口标准的技术要求,从此界牌瓷厂揭开了出口瓷器的序幕。

1964年,开始研制日用成套瓷器、高级工艺美术瓷器和陈设瓷,并进入国际市场。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专心做好出口瓷器,原有产品款式“湖南界牌”更名为“中国界牌”,成为当时全国七家专门生产出口瓷企业之一。

50年代,衡阳界牌瓷厂生产的陶瓷制品实现了由粗瓷向细瓷过渡,组建了细瓷工场,开始研制工艺美术瓷器,并于50年代后期研制开发出小花瓶,伟人像等工艺瓷30多种;进入60年代后,界牌瓷厂的艺术瓷技术迅速发展,开发了如大挂盘、薄胎碗(重35克)、御温杯、施转花瓶、双龙奖杯、铁金星釉花瓶等多达百余款的新品种,并且其中的御温杯、咖啡茶具等指定为国礼专用瓷。

然而,历史的车轮何曾为谁停留过。历经了30年辉煌的界牌陶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界牌陶瓷业逐渐走向衰弱。时到今日,仅只有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凌文武带领着为数不多的几个学生,依旧守护着界牌窑那百年的窑火,为界牌陶瓷传承着永不熄灭的火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