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穿越千年|定王台,千古情思化书香
【穿越千年】系列策划,今日品读 定王台。
2000多年前,当长沙王刘发登上临湘城东那座高耸入云的土台,北望长安,云海茫茫,一行思母的热泪滚落衣襟。
这座土台,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定王台。
打开历史的长轴,定王台有三张面孔,始于孝道,兴于文脉,归于书香,它在三张面孔中嬗变,长成时光里最美的模样。
一缕书香,千古名台
筑台思母,定王孝感天下
长沙市浏正街南边的小巷深处,有一块残存的台基,虽然矮小促狭毫无雄伟的样貌,但西汉时它是长沙国最显赫的高台。
建筑这座高台的人,是长沙王刘发。
这位番王一生传奇,故事多多。他是汉景帝庶子,生母唐姬为景帝妃嫔程姬之侍女,地位卑微。一晚景帝醉酒,错认唐姬为程姬……
刘发就这么误打误撞投身帝王家,成为不速之客。成年后他被景帝分封到长沙郡,远离汉宫权利中心。《龙文鞭影》中“番王举手”的典故,便说他借祝寿之名,以笨拙拘束的舞蹈向父亲抒发不平。
刘发日夜牵挂母亲,派人将长沙米送给母亲吃,再将长安土运回,堆砌于城东。当他踩着故乡的土向北眺望,母亲仿佛近在咫尺。
高台本为孝亲而筑,刘发谥号“定”,故后称“定王台”。
清张名倬,蓼园写真(资料图)
蓼园苍翠,湖湘文脉担当
刘发死后,人们在台边兴建定王庙,庙后有蓼园。
群雄逐鹿中原的时代,长沙偏远蛮荒,是官员贬谪、文人闲游之地。南宋时期,寄寓长沙的词人常登台怀古,在他们心中,定王台之于长沙,就像岳阳楼之于岳阳、黄鹤楼之于武汉,有非凡的精神意义。
“黄叶纷飞弄早寒,楚山湘水隔长安。荒台蔓草凝清露,犹似思亲泪未干。”元代文学家许有壬,登高台而感孝道绵绵,情思绻缱。相隔千年,定王台辐射的情怀仍漫溢于文字,并内化为一种道德遵循,它吸引着历代文人前来朝圣,形成湖湘文脉的汩汩活泉。
清代张名倬所绘《蓼园增感图》,再现了定王台楼宇辉煌、庭园古雅的模样。画中正殿高耸,蓼园苍翠,草堂清幽,涧泉流淌,骚客流连……
清末刊印《定王台志》,收录历代名家咏定王台诗作百余首,其中不乏朱熹、张栻、姜夔、许有壬、李东阳等大家先生之作。
汉皇古迹,湘图旧影(资料图)
风雨飘摇,开启百年书缘
定王台一带自古衙门麇集,街衢鼎沸,文化昌盛。清末定王台改设湖南图书馆,馆藏古书无数,从此拉开了定王台与图书的百年情缘。南社诗人吴恭亨作《定王台图书馆》联:“许我读崔廘五千卷,随人吊汉景十三王”,记载当时盛况。
民国初年,青年毛泽东寄居长沙新安巷湘乡试馆,天天步行到定王台看书,风雨无阻,长达半年。后南北军阀混战,图书馆被军阀占用,台址随之倾圮。
1938年,一场“文夕大火”浩劫古城,也彻底摧毁了古台。关于定王台真实的形象,人们只能在文字与绘画中想象了。不过就文化影响而言,无论定王台在,抑或不在,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
定王书市,传播知识
一缕书香,百年图书符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定王台旧址建起长沙市图书馆。人们从四通八达的巷子穿行而来,寻找千年文脉和古台的蛛丝马迹。定王台终于再次迎来辉煌,它不再是帝王思母之台和文人抒情之所,而变为千年底蕴的书香符号。
1997年末,黄泥街书商离开拥挤的小巷,搬进气派的定王台书市。
老长沙人都经历过定王台书市的黄金十年,那里有最全的教材、最新的碟片、最畅销的书籍。南来北往的书商和顾客摩肩接踵,最多的是青年学生,赶巧还能与名人明星擦肩而过。
知识让所有人平心静气,温柔相待。
你我同行,与书有约
紧临定王台书市,有一栋古朴的大楼。透过落地玻璃幕墙,看到里面林立的书架、席地阅读的人群和热闹的新书发布会,这便是湖南最大的图书零售超市——湖南图书城。“出版湘军”每一次大动作、中南传媒所有的优秀书籍,都会借着定王台千年文气,庄严亮相。
时代奔流,从长沙市图书馆到定王台书市、湖南图书城,定王台涅槃为现代图书的符号,带动着长沙的图书馆和书店业蓬勃发展。
清末诞生在定王台的湖南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其馆训“厚学笃行,致知弘文”亦是定王台的精神象征。光阴孕秀,岁月濡养,定王台就像一口深井,将湖湘文化慢慢积淀,并在最好的时代灿烂释放,陪伴长沙人走上终身阅读之路。
文/陈晓丹 视频来源:湖南都市 视频编辑:一水 朗读:邱韵
穿越千年系列文章:
品读·穿越千年融城,长沙非遗的“活态”演变
品读·穿越千年湘昆传奇,一诺情长意难忘
品读·穿越千年冬至节,舌尖上的诗与远方
品读·穿越千年高马二溪的皇茶守艺人
品读·穿越千年南川上河图:大瑶花火耀古今
作者:陈晓丹 编辑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