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釉下彩瓷欣赏(五)——嚼之有味的易武瓷艺
张想:《人间瓷话》之五
醴陵有两位出名的易武,一个是优秀的书法家,可惜我还不认识,但欣赏过他的作品;另一个是优秀的瓷艺家,和我已相识多年。显然,本文说的是瓷艺家易武大师。
上世纪90年代初,易武在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开始了他的瓷艺生涯,并很快创出自己的作品风格,不久就开办了个人工作室。二十多年来,“易武瓷艺”已成为醴陵瓷艺界的一道独特风景(恕不在此详细列出易武历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与称号)。
易武瓷艺的基本特征,是所使用的坯土、釉料均为醴陵本地原料,并最大程度地采用醴陵传统的制瓷技艺,因此其作品的瓷质和釉色呈现米白或“本白”,温和亲切,有一种质朴甚至古朴之美。
“荷趣”酱釉口罐
米白色的胎和釉更能衬托沉稳的用色
画面抽象与具象结合,隽永而生动
易武瓷艺更关键的特色,在于其个性鲜明的绘画风格。他的手绘瓷画既用色也用线,却又不是工笔画,且基本不用汾水技法。其色彩丰富但成熟内敛(这一点也与采用本地传统颜料有关),形成与众不同的色系,个性明显;其线条和运笔则率直而生动,颇具天然拙朴之态,同样有着鲜明的识别性。源于传统的瓷绘工艺使得颜料能更好地吃进胎体,以一种彩瓷上少见的质朴和坚实感展现极有活力的灵动画面。尤其是他的“刻绘”作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刻瓷技法,以更具现代个性表现力的粗刻线,与笔墨之线融合为一,浑然天成,使画面有了罕见的肌理感。这样的作品除了可让人观赏,还多了一份用手摩挲的质感体验。
“卉”梅瓶
(长长的刻绘线条富于生命力)
易武的作品器形绝大多数是花瓶,其瓷绘有动物、花鸟、花卉、景物和抽象图案等,有的结合窑变的效果,前两年还做过一些带有梦幻般手绘图案的深宝石蓝的色釉作品。
从青年时期开始,易武就常常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篆书字体“百寿”等都被他创造性地化为了瓷绘装饰,深得藏家喜爱。易武也关注西方绘画、国内外其它种类的陶瓷艺术等,从中吸取艺术养分。
“三十六计”
(几分古意,几分创意)
“百寿”瓶
(各种篆体的贴塑“寿”字颇有青铜器铭文的味道,创意与功力并重)
在传统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绘艺术之外,易武还勤于探索、乐于创新,对跳刀、窑变、色釉等结合彩绘的技法都颇有心得,佳作频频。
跳刀加淡彩
窑变彩绘
色釉加彩绘
易武的作品,整体一派自然率真,望之可喜,赏之可爱,意味醇厚,十分耐看,远远一看便能认出来,在艺术的个性化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醴陵瓷界可以说是独具“另类”风采。对醴陵瓷有较多接触的人,第一次看到易武的作品,往往会对这种质朴率真的强烈个性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惊艳之后,是耐品耐看的玩味。这种地方特色和个性都极强的瓷艺也十分符合世界现代陶瓷艺术的潮流,因此多次在国际性展览和拍卖活动中亮相,并被藏家购藏。
“芦苇天鹅”刻绘直腹方肩收口折沿瓶
每每和易武聊天,就感觉他这个人就像他的瓷,率真质朴、低调本诚,甚至有点木讷,只有谈到他的瓷艺的时候,才会多讲几句,并透着对这种古雅拙朴而又率性灵动的艺术风格天生的喜爱和执着,让我知道了“传承”的立场其实并不是根本(尽管有些宣传材料未能免俗地强调了这一点)。他的作品面貌也和醴陵釉下彩瓷初期的器物绝然不同,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这种高度传承之下的创造,其实是一条艰难的路。
一切工艺美术都随着时代演化,“传统”本身就是一段变化的历史。当今醴陵瓷艺和瓷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盛,正是一代代艺术家、企业家和工匠技师们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条件、需求或无奈,不断创造和创新的结果。易武对醴陵本地制瓷原料和传统技艺的执着,首先是这个大花园中一朵不可或缺的素雅之花,有着最大限度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而更为重要的是,易武并非是为了“出奇”而坚守,实是为了自己的艺术感觉和艺术追求而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创作之路。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最应该有的态度:忠于自己。这一态度,也终将决定一名艺术家可能达到的高度。
“虎”梅瓶
虎目中王者的凶光,传神之至
笔者作为一名不懂“烹饪”创造、只知享受艺术美味的“艺术吃货”,一直觉得醴陵高温彩瓷很像是一桌满是家乡风味的盛宴,而易武瓷艺就是其中的那一碗清蒸焙肉:不加调料隔水蒸出,色泽“熟旧”、肉味扎实、肉香醇厚、百吃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