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兴趣班只为考证?不懂得儿童美育,只会让孩子跌在起跑线
每到周末及节假日,总会有无数家长簇拥在各大兴趣班门口互相交谈考级秘籍。隔壁学跳舞的孩子已经花了大几千去参加全国比赛积累经验,对门学画画的少年已经考过了素描6级,而自家的孩子还窝在床上起不来。
“赢在起跑线”的焦虑,已从学科辅导班上的“装备竞赛”,蔓延到了兴趣艺术方面。而一向鼓吹通过音乐绘画来培养审美能力,挖掘孩子个人潜力的兴趣班,也沦为了考级的中转站。
为什么本该成为孩子观察世界、表达自我、发现美的艺术,会变成功利性成长的工具?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只能进行粗略地模仿,而失去了独属于自己的创造?
儿童审美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什么是儿童美育?
美育,最早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排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旨在陶冶情感、丰富感情、开阔视野。在欣赏、体验、鉴别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启发,从而激发个人创造力。
儿童美育则是根据儿童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形成健全、协调的心理结构,进一步促进儿童丰富完整性格的形成。
因此仅靠兴趣班批量化地培养孩子的能力,只能使孩子沦为表演机器。
那么美育对孩子成长成才到底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1
促进儿童情感发展
就像在许多纪录片中提到的一样,不少成年后犯下错误的罪犯,大多都有着惨烈的童年生活。因此,在人类情感初步形成与发展的儿童时期,保护儿童情感健康发展,就是美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以儿童绘画为例,孩子能够借助绘画,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如对父母的爱、心中受到的委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等等。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微妙情感,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得以发泄,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情感发展。
2
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哲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教育是提高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感知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维上限的主动力。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因此,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觉思维训练,通过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为儿童提供独立发展自身心智的手段,为日后孩子个人才能发展、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增强儿童个性发展
个性,不仅仅是凭借灵光一现展现出来的能力。它是个体的心理特征以独特的结构形式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具体体现为个体独特的认识、感受和行为方式。
美育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儿童真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自我创造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儿童早期的自尊自信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展出来。
儿童的审美心理有哪些特点?
与积累了一定量文化与知识的成年人不同,在面对同一作品进行评价时,很多儿童的情感更具自发性、自然性,他们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出发,主动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审美教育应深深扎根于儿童的审美心理中。
孔起英教授在《儿童审美心理》一书中,介绍了六岁小女孩对毕加索《格尔尼卡》一画的解读:
“我感觉这个地方非常可怕。”
“这里非常吵闹。”
“怎么这匹马会长出两个翅膀?”
“他们在吃果子……”等等。
相比而言,成年人会更关心这幅画是谁画的、属于什么流派、需要多少钱才能买下等非情感表达的内容。
因此,想要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是家长与老师的必修课。
1
感性思维占主导
儿童的思维能力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的、变化的,儿童观察世界的角度和对自我的认知方式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但感性的思维方式还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学龄前儿童以动作为思维,比如小朋友想上床,但是由于不会用语言表达,只是拉着大人的手向上拖着自己臀部,示意寻求帮助。
而到了学龄儿童,可以相对熟练使用语言,并懂得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就能够从单一的动作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如对动画片的喜爱。把握住主导儿童的感性思维,也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和谐关系。
2
阶段性的心理特征
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的开拓者陈鹤琴,就按照儿童的年龄顺序把儿童绘画分为四个不同阶段: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写实期(7岁以后)。
在涂鸦期,儿童的心理因素作用很小,涂鸦也只是反应操作能力的发展情况;象征期儿童的认知水平有了初步进展,具备了对事物形象信息的表象进行加工的能力,但还不能生成完整的表象概念;到了写实期,儿童所画的图形就能完整地表达实物。
除了绘画之外,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都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和生理心理状况来施展美育教育,不能盲目地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3
“泛灵论”的审美倾向
“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是风在算钱”这是六岁孩子王子乔的诗。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情有义有生命情感的存在,他们会主动地从自己的心灵出发与对象进行对话。比如很多小姑娘会对着娃娃自言自语,这时娃娃就成为了可以交流的对象。
教育学家皮亚杰就把孩子的这种想象称为“泛灵论”倾向。也可以理解为审美移情,即让无生命的事物有了生命,赋予生机。
“泛灵论”心理为儿童的审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优势,集中表现在非凡想象力上,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审美世界,使孩子们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地选择创造,促进审美力发展。
如何才能提升儿童审美教育?
提升儿童审美教育,远远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生活中的儿童美育包括了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
社会氛围的营造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从改变家庭范围内的儿童美学教育开始。或许只是点滴的改变,最终也能汇集成奔流不息的长河。
1
营造适合儿童美育的家庭环境
曹利华教授在《幼儿美育》中指出,家庭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的布置、和谐的家庭关系、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干净利索的家庭布置,能够让儿童较早地体会到形式美,如用浅蓝色、鹅黄色等布置家庭,就会使儿童感到放松舒适;而和谐,爱学习的家庭氛围更会对儿童审美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充分利用游戏进行美育
玩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创造,也是想象,能够组装、拼接的各类玩具是锻炼儿童动手能力的重要伙伴。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于现在的儿童而言,动手玩具可能已经远远比不上电子产品更有吸引力。
在电子产品与传统玩具之间保持平衡,才能在紧随时代进步的同时,为孩子保留纯净自然的世界。
3
利用艺术品进行美育
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心理特点,父母也可以利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手段对孩子实施审美教育。如参加一些针对儿童表演进行的小剧场活动、各大博物馆的假期儿童鉴赏活动等等,乃至每天一个睡前故事,都能提升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
清华大学学习科学专家、学习治疗师宋少卫老师也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有四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人际美,体会这些美,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儿童美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美育的实施中,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对儿童直觉、幻觉等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美。
您是否在为孩子的以下问题而困扰?
学习被动,成绩堪忧;
成绩突然下滑;
学习努力但成绩一般;
厌学明显,难以继续学业;
沉迷游戏、依赖手机;
学习严重拖延;
不愿与父母沟通;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或者缺乏朋友、社交障碍;
……
不必焦虑,交给专业的学习治疗师来解决!
心聆学习治疗以当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同时引入“学习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将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习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系统性干预。既能帮助学生解决抑郁、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问题,全面优化孩子的学习系统,最终引领孩子走上积极、自信、自主的学习之路,真正成就孩子的学业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