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一年清明如约而至。在中国清明节具有着特别的意义,因寒食节与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所以清明便有其独特的三个重要的文化基因: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
庚子暮春,在清明节这个充满丰富含义的日子里,愿我们能够在缅怀先人的过程中更加体悟生命的传承与不息,在郊游踏青中感受自然万物皆清净明洁。
清明正是吃春笋的时节,小时候爷爷家后坡上便是一大片竹林,所以每到春笋拔节之际,我满心渴望的就是一碗春笋炒腊肉,口感鲜香,回味无穷,直到如今依然是我时常回味的佳肴。当我于清明时节看到陈永锵的这幅《拔节》,脑海中所闪现的是记忆中的春日里爷爷背着背篓、荷着锄头去后坡挖笋的身影。长大后,去了很多的城市,在广州工作也换过好几处住所,生活旅途中的停驻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丰富;可是直到现在,时常萦绕于我梦中的场景依然是那幼年时家乡的旧屋、后坡的竹林和篱笆前忙碌的身影……再看这幅《拔节》,相对于一般画竹的作品来说,陈永锵以异乎浓郁的笔墨来刻画竹竿的挺拔与气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拔节向上,老干扶持相依。就像是生命的传承,一代人苍老了,一代人又拔节而起。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其他生命的付出,为了体现这种新与老的依存关系,陈永锵在用色上将新竹与老干刻画出明显地对比。以浓墨的厚重凸显老干的稳重与成熟;竹笋颜色则以淡黄绿来表达出新生命的希望与朝气蓬勃,笋尖有力向上的线条有如火焰一般放射出新生命蓄势待发的力量。这种情境,正如我们的成长,若没有父母的哺育、没有长者的扶持、没有生命旅途中不断涌入的温暖和善良,这世间漂泊的每一段人生都不会如此完整和顽强。《献给我的父亲》为陈永锵1987年清明节创作的,这是一幅迥异于他以往绝大部分作品的画。熟悉陈永锵的人都知道, 他的作品大多浓墨重彩,热情张扬;而这幅画是他少有的大部分以淡墨来表现的作品,灰灰淡淡的色调中流露出一股不易察觉但深藏于内心的暗涌。整幅作品的用墨以弱与淡为主,他自己也强调这是一份“虚弱的怀念”,然而细看其笔触却是有力而深刻的。通过这淡墨的色彩与“虚弱”的自白,其实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深刻内心的浓烈思念。对于已故的父亲,他或许不会将那份怀念与浓厚的父子之情常年挂在嘴边,但是成长过程中父亲坚强、善良的品格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内心,滋润着他的生命,也陪伴他走过往后的风风雨雨。《父亲教我做春天》所展现的是陈家在那些充满艰辛的年岁里,陈父用自己的乐观、智慧与宽厚来对话对这个并不全然美好的现实世界。我想或许正是因为在陈父这种苦中作乐的豁达心境熏陶之下,所以我们日后能够见到一个放怀天地、豪情万里的陈永锵。下面便以《父亲教我做春天》的款识来结束今天的分享,在这幅画中,陈永锵向我们娓娓道来陈家那些年的往事日常,平淡的笔触里流淌的是人世间隽永的温情,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献给一个平凡而始终热爱着生活的人:
捡几条柴枝回来,我们也就会有了自己的梅花了。没有花瓶么?那饭筒可以代用。香糊不必买,煮点面糊就行。几分钱彩纸买两张就可以造出许多花了。造梅花很简单,先把红纸剪成一片片的小花瓣,然后放在手板堂上用筷子头一压。看,多饱满的花瓣……
父亲一边和我们说一边领着我们干。很快我们就造出了一树壮丽的红梅,我看比花钱去买的更真!有了自己的梅花,本来一个会很寒酸的春天,也就变得很阔绰了。
父亲永远不会再和我们一起造梅花了。然而,我们已经学会了他的手艺,并且能教给我们的孩子们了,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买花的钱。
癸亥年十月十一日写在父亲六十一诞辰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陈永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