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扬州。
明 沈周 两江名胜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沿袭着李白的诗路,一路东去,追随长江的步伐,可以到达下一个江城南京,再往江北去,即是维扬之地。
摄影/城市穿梭客 图源网络
扬州有很多名字,邗城、广陵、江都都曾冠名这座宁静诗意的江南小城。按照地理位置来说,它是在长江之北,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军事堡垒。但它的文化氛围却向江南的城市靠拢,使得让人感觉它是苏杭文化圈的外沿。
它所临近的南京是“金陵自古帝王州”,被虎踞龙蟠的清凉山等丘陵环抱,因此占据了一些军事和政治的优势,从而多次被奉为偏安一隅的首都。但这些优势显然不能得到文化层面的强有力能量支持——江南的文化太过脱离群体化,重视个体的审美艺术,这种远离政治的婉约诗意文化不能抵御来自北方铁蹄的群体进攻,从而使得“金陵王气黯然收”,多次丧失了政治上的春风得意,无奈的金陵城气象也就趋于沉郁,六朝往事便都付与江南烟雨中去了。
摄影/张卓君 图源网络
而扬州,这座偏居江北遥望金陵的江都,曾经迎来过隋炀帝的青睐,也曾占据过隋唐的全国第一经济地位,还得到了南来北往的盐商们、诗人们的驻足与评点,最后又以独特的服务业文化成为古代有名的烟花章台之地,而这些,对于这座曾经因为运河而兴起的城市,都只是一个注脚。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扬州应该感谢隋炀帝,他是为扬州最早下江南定义的人。
开皇八年(588年),来自关陇武川的少年杨广破阵江南,粉碎了陈家王朝胭脂井里的半面江山,从此开启了与扬州的一生缱绻。这位毁誉参半、予雄予智的帝王迷失在扬州,死在扬州,葬在扬州,以他自己的方式,永远留在了他最爱的土地上,也许他早已化为他的江都遗爱——雷塘的琼花,注视他所钟爱的运河的柳岸。此时不禁想起同样热爱扬州以至“离情正乱,频梦扬州”的淮海居士的长短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杳无寻处。看吴山依旧,听酒旗风卷。感叹陈隋江南,不过两度梦,一场空。
扬州,是隋炀帝的乌托邦,亦是他的失乐园。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清寒如秋。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帷、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因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秦观《梦扬州·晚云收》
从大明寺几乎能远望到扬州全景。
图源网络
远处的东关古渡、近处的瘦西湖,幻想着唐子城、唐罗城、宋夹城的三城水运繁华,交织在多层遗址的覆盖之上,迷城迷楼的幻影也就真的消逝在楼台雨雾中,看不太清楚。明月之下的二十四桥,是纸醉金迷处寻找“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清冷天地。此时美丽月色与吹箫佳人共度,春风十里柔情的广陵沉醉在流浪诗人的梦里,给予他“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安宁慰藉。这就是平山堂的由来。
如今古树苍翠、庭院深深的平山堂为纪念北宋文坛宗主欧阳修和他的学生苏轼所建,还保有北宋诗坛的些许古风。不远处,鉴真大师还在黯然注视着梁思成设计的唐风庭院里日本赠送的象征友好的长明灯炉。清风拂过红枫,一切史与诗好像从未走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夜晚的扬州更加动人。
那些形似“螺丝结顶”的陋巷,还点着暗红的灯笼,独立在清明的朦胧细雨中,哀悼许多年前谷雨时节“扬州十日”的惨案现场。雨不大,却从屋檐上静静淌下来,摔打在坎坷的东关古路上,我越发感受到一种莫名而强大的力量。
江南的水此时变得刚毅起来,我以为的江南最动人之处即在这里:刚柔并济。柔中带刚的江南人在历次南北冲突时,都以柔中带刚的精神抗击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扬州史可法的孤城独守,与苏州的五人墓碑以及近代以来的数次战争等等,都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最佳诠释。
春江花月夜里的故人事,伴着共潮生的明月,在纤尘不染的江天中投下命运的叩问。
人生无穷,江月永远在等待,等待的亦不是归人,而是过客,就像钟情江南山水的过客杨广写下“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后,便倏然消散在雷塘墓田上青山隐隐、绿水迢迢中。
摄影/清溪 图源网络
草木如人,人亦草木。在经历户庭尘杂的纷繁后,山水的驿站始终接纳着人生失意旅途上隐隐现现的过客,任凭他们写下寄往桃花源的回乡偶书。人与自然造化,从来都是藕断丝连。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杨广《春江花月夜》
作者:陈姝棠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
看看
▼
菊斋 | 文人 | 美学
努力写好看的艺文史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投稿请在后台键入“投稿”
商务合作请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公号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