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一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学科的具体发展历史是不一样的。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并从历史发展中吸取某些必要的经验教训。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和西方古代不同,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高觉敷,1985)。这些思想散见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著作中。在中国先秦时代,儒、墨、道、法等各派著名思想家如孔丘、墨崔、盂轲、荀况等都讨论过天人关系、人兽关系、身心关系、人性的本质和发展以及知行关系等,提出过一些重要的心理学思想。例如,荀况在《天论》中提出“形具而神生”,认为精神现象是依赖于形体面存在的;他主张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充分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改变中的作用。荀况还称“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对人的情绪进行了分类。墨翟主张“知,接也。”认为人的感知觉是感官接触外物的结果,并区分了“五路”, 即五种不同的感觉。

  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心理学思想的发展继续围绕“天人关系”和“神形关系”而展开(朱智贤,1989)。 在这个时期,董仲舒(约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人的情感、计虑、道德和行为都必须与天数相符,化天数而成(高觉敷,1985)。

  从现代科学来看,这种主张是不正确的。王充(公元27一95和105年之间)提出“形朽神亡”的主张,认为精神离开肉体就不复存在。他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了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一系列现象,并设法解释了“太阳错觉”的成因。刘劭在《人物志》中讨论了“才”、“性”的关系,对人的才能和性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提出人的才性可以通过九种外部表现(九征)来诊断。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柳宗元、刘禹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天人观,并对感知和思维两种认识活动进行了分析。韩愈继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师说〉一文,提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历史上成为传世之作。朱朝之后,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家在天人关系和心物关系上坚持了不正确的观点,但在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如程颢和程颐重视学习的作用,认为人的智能、性格、道德品质基本上是在幼年期形成的;朱嘉提倡“胎教”,认为母亲受胎以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胎儿有直接影响。随着科技和医学知识的发展,明清以后的医学家对脑及其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刘智(1660一 1730) 是17世纪我国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提出“百体之知觉运动”都依赖脑, 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 王清任(1768一1831)是清代的一位医生。他根据自己的解剖经验,发展了“脑髓说”, 认为人的感觉和记忆是脑的功能,而不是心脏的功能。王清任所处的时代,和法国著名学者、医生布洛卡的时代很相近,他提出的“脑髓说”对科学地认识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前面我们讲过,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没有独立的心理学著作。心理学作为门独立的科学, 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产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著的《西国记法》(1595)、 艾懦略著的《性学确述》(1623) 等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留美学者颜京(1838一 1898) 出任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并于1889年出版丁译著《心灵哲学》一书。1907年王国维的译著《心理学》出版,该书是丹麦心理学家霍普夫丁的著作。在这个时期内,一批留美和留日的中国学者对传播心理学起了重要的桥粱怍用。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它的标志是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心理学大纲》一书。1920 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 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1922 年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一《心理》 由张耀翔编辑出版。这一切都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组织,并开始培养心理学的人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在中国有所发展。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流派开始通过归国的中国学者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在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开始了一些重要的实验研究,如哺乳动物和鸟类胚胎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郭任远);汉字心理的研究(艾伟,1924; 周先庚,1929); 智力及其测验的研究(陆志韦);阅读中文时眼动的分析(沈有乾,1925, 1927); 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的修订(陆志韦,1924, 1936) 等。其中有些研究在国际,上是有影响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日寇的入侵,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时期。

  (三) 1949年以后的中国心理学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建国初期,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心理学面临着改造的任务。这个时期中国心理学主要以介绍和引进前苏联的心理学为市,提出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改造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家以很高的热情投入了这场学习运动,努力使自己的学术思想适应社会的变革。在这个时期,心理学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建立中国心理学会,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立了心理学专业,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译著。

  20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遭受到不应有的批判。心理学的一些正确的研究方向被指贵为“超阶级”、“抽象化”和“生物学化”。60 年代初,心理学经过“甄别”,纠正了某些错误,心理学工作者在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应用领域开展研究,为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经历10年左右的国内政治大动荡时期。中国的心理学也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心理学被当成伪科学受到批判,心理学的研究机构被关闭,心理学入才的培养也被迫中断了。

  “文革”之后,中国心理学真正进人了发展的新时期。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一批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被派往国外学习和进修,一批国外优秀的心理学家被邀请来中国进行访问,这对中国心理学家迅速了解世界各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赶上世界学科发展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中国心理学家在许多重要的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视觉领域,中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视觉早期加工的拓扑学理论;在语言信息加工的研究中,中国心理学家结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探讨了汉语词汇表征和加工的特点;在儿童发展的研究中,中国心理学家结合本国儿童的特点进行了以思维和智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中国心理学家适应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探讨了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学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教改实验方案;此外,在心理测量学、工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领域也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中国心理学家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联系。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被正式接纳加入了世界心埋学联合会。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心理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近年来,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中国心理学家满怀信心地迎来了21世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