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有个伟大的规定:两个考生成绩相近时,以寒门学子为先

历史客栈原创视频:科举有个伟大的规定:两个考生成绩相近时,以寒门学子为先

————下面是文字版————

现在的高考有一个很不公平的现象,就是城乡不公,正如有人说的:乡下的孩子每天吃着最没营养的饭,享受着最低等级的教育,却要考比城里孩子更多的分数,才能上一样的大学。

但是在古代的科举,却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被很多考官们践行着,就是:当两名考生水平难分高下时,以寒门学子为先。

在明朝,就出现过这样一个很典型的故事。

那是明宪宗成化十六年浙江省的乡试,考完后,主考官杨继宗发现了两份卷子,水平都非常高,而且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那么,到底该定谁为解元呢?杨继宗也犯了难。

杨继宗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就马上拆开封,一看,一个叫王华,书香门第,另一个叫李旻,寒门学子。这下就好办了,杨继宗毫不犹豫地把出身寒门的李旻排在了第一,王华排在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考生确实非常优秀,第二年的殿试中,王华力挫天下群雄,高中状元。而李旻因为家里有事,没去成,下一科再去考,也拿了个状元。同一科乡试出了两位状元,在整个科举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再值得一提的是,王华有个儿子比他更牛,提起他的名字,已经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了,而是直接进入了“圣贤”的境界,不光在明朝,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牛人之一。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不通情理,并不“公平”,但是却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尊崇。所谓“公平”,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相对的,当你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资源,占据了比别人更有利的位置,怎么可能再来谈“公平”?这时候,“让”,就成了另一种更高层次的公平。

(0)

相关推荐